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381敘功

 
第一就是明軍參戰部隊的火器集中度非常高,雖然戰報中說參戰明軍有馬步軍七千人,但實際上真正參戰的只有俞大猷率領的三千人馬。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隆萬盛世】【】

 
而就是這三千人馬,卻裝備了鳥銃千杆,佛朗機炮百門,這樣的配置,讓兵部大小官員們是目瞪口呆,他們的火器佔比非常接近神機營。

 
明朝的神機營標配是步兵3600人,配置火銃3600杆;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手把口短火銃400杆,盞口將軍炮160門,全營共計官兵5000人。

 
俞大猷率領的明軍雖然還沒有達到神機營八成的火器配比,但也相差不大。

 
當然,這只是紙面數據,實際上現在的神機營全營官兵拉出來有沒有三千人都成問題,騎兵就更是少了一大半。

 
而第二點就是戰報中提到的俞大猷設計了一款獨輪戰車,不僅輕便,對各種地形的適應新也非常好,還順帶可以解決軍資運輸問題。

 
獨輪的設計,讓這種戰車在戰場轉向非常方便,本身車架就是佛朗機炮的炮架,前面的大盾還可以保護車後軍卒,也可以視作是移動據馬,因為大盾前面還裝上長矛槍頭。

 
實際上,在明初的時候,神機營就配置了一種偏廂戰車,全軍配置128輛,但這個時候配屬保護步兵用的,可以防禦對方的箭失,但是一旦近身就沒辦法了。

 
當然,那時候的明軍戰力強大,真到了對方衝上來的時候,有明軍騎兵早就衝上去了。

 
隨著明軍戰力的衰退,老款偏廂車已經不適合戰場形勢的變化,逐漸退出了明軍的序列。

 
直到十多年前的三邊總督曾憲重新開始打造戰車,把已經被淘汰的偏廂車拾起,但是最終因為一些原因,這批戰車也沒能上戰場。

 
兵部這些年,實際上已經把此事都忘記了,忘記了可以嘗試用戰車對抗韃子騎兵,在他們的思想裡,只有籌集大批戰馬,也像韃子那樣武裝出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才能與其在大草原上一決雌雄。

 
苦於朝廷財政困窘,兵部知道不可能籌集到銀子,收購馬匹自然也辦不到,組建大騎兵軍團的想法也只能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實際上,明朝立國後,對馬政一直都很重視。

 
“獨輪戰車雖然好,可是畢竟靠人力,不適合長距離作戰使用。”

 
“是啊,不過倒是一個辦法,看能不能改動下偏廂車,讓偏廂車也具備獨輪戰車的功能,給各鎮配置一批......”

 
此時,由兵部尚書楊博主持,召集兵部官員們開會議事,討論這次大同之戰的得失,自然話題就被引到了這兩點上。

 
俞大猷設計的獨輪戰車雖然經受了實戰的考驗,但是在兵部官員眼中,依舊不是適合大量打造的裝備,缺點就在於其是以人力推動,難以長距離機動。

 
但是他們卻從獨輪車的變化中想到了馬拉的偏廂車,其實也是可以改進的。

 
“武庫司有空和工部那邊議一議,看能不能重新設計下偏廂車,就以這獨輪戰車為藍本進行改進。”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隆萬盛世】【】

 
下面人的議論也提醒了楊博,明軍九邊軍中還有大量偏廂車,雖然大多殘破,可是曾憲當初打造的那批還是能用的。

 
只要重新設計一下,讓偏廂車變成正廂車,哪怕重新打造也是可以的,只要確實可用。

 
“難,這獨輪戰車和以往皆不同,它用正面對敵,怕是不好改。”

 
當即有人就提出來道。

 
“那簡單,這獨輪戰車簡易,不如直接下發各軍鎮,讓他們自己打造,武庫司也要和工部一起想想新的偏廂車為好。”

 
確實,獨輪車真的太簡單了,看著那副簡圖,不少官員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出手打造這麼一架出來。

 
“大同敘功的事兒,內閣怎麼說?”

 
楊博覺得有道理,所以也不想繼續說戰車這個事兒,隨即開口訊問武選司郎中。

 
楊博的問話,那郎中卻是一臉苦逼道:“又被退回來了,好像是因為俞大猷的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