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313表演

 
還好,因為魏廣德上書的時間早,同年裡倒是沒有人為此認為魏廣德和賈應春,和裕王府有什麼瓜葛,而僅僅認為是湊巧。

 
“各位同年,想必大家都已經看過海圖,這兩日為了爭論此事,已經不少人應該都查閱過,至少也知道其中詳情。

 
我只想說,我輩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不管他們為什麼反對救遼東百姓,但是我初心不改。

 
現今唯有海路能快速向遼東運送足夠的救災糧食,為江南購糧爭取時間。

 
大家也知道,戶部調太倉米五萬石集運遼東,可現在卻不知道該怎麼運過去。

 
走陸路過薊鎮,那北邊的崇山峻嶺廣德可是見識過的,據說出了山海關,依舊是山外山,糧食運送人吃馬嚼,又要浪費多少,這可都是遼東百姓的救命糧。”

 
魏廣德洋洋灑灑說了半天,伸手抹了抹眼角,似乎是說到動情處眼角溼潤了似的,最後把手中酒杯舉起打了個圈,盎然道:“廣德在此懇請各位,支持廣德,上書請開海運,五萬石救命糧自天津海口入海直抵遼東,耽誤不起了。”

 
說到這裡,魏廣德不覺眼圈微紅。

 
那玩意兒有點辣眼睛。

 
開海,還是要一步一步來,現在先把口子撕開,用五萬石救命糧的藉口爭取更多官員的支持。

 
一旦口子打開,後續還有救災糧,還有本該通過漕運的漕糧因為大運河斷航,完全就有理由走海路進京了。

 
魏廣德的策略,自然就是蠶食,一點一點把口子打開。

 
國內的海路運輸打開以後,再考慮真正意義上的開海,建立海關和對外貿易。

 
只要有錢了,大明朝應該就能夠撐下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銀子沒糧食,面對將來的危機依舊無法可解。

 
其實以魏廣德這個半吊子歷史迷,或者說歷史文盲更準確,在他的意識裡,因為還有後世的記憶,所以他絲毫不認為有錢還有辦不成的事兒。

 
那些外國船來中國難道是空船?

 
或者船上只帶銀子?

 
給勞資裝滿糧食過來,糧食抵關稅,只要朝廷手裡有足夠賑災的糧食,就不怕各地災荒頻發,不怕災民流離失所。

 
有吃的,他們就不會鬧事兒。

 
以大明地方官員們的尿性,賑災糧食不可能全發下去賑災,各級都要扣下一些,估計也就讓下面的老百姓能不餓死就算有良心。

 
不過這樣似乎也好,吃飽了也怕他們鬧事。

 
官員還是要監督的,那就多派御史下去,至少保證不餓死人就行。

 
魏廣德一番聲情並茂的演出,首先就獲得了他老鄉們的支持,勞堪第一個站起來,手裡端著酒杯對著其他人說道:“善貸都說到這份上了,為了遼東千千萬萬的百姓,這奏疏我寫了,今晚回去就寫,明日一早我就遞交通政使司。”

 
話音落下,杯中酒水酒杯他一飲而盡。

 
隨後,諸大綬、陶大臨、張科等人也紛紛起身,嘴裡說著和勞堪一樣的話語,都是支持魏廣德的。

 
其實大家現在官職真心不高,在官場歷練兩年也變得精明起來,不過魏廣德這番表演還是成功征服了眾人。

 
魏廣德說的沒錯,這個時候出言支持走海路運送賑災糧食就是活人的善舉,為何不為?

 
若連句真心話都不敢說,那這官做起來還有什麼意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就是他們這些官場中人最初的心聲,只是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裡浸泡了兩年,似乎就已經不再幹淨了。

 
《仙木奇緣》

 
這個時候,許多人不覺有了一種感覺,似乎為了遼東百姓生計,自己上書支持走海路濟遼,才能夠洗去這兩年身上沾染的汙垢,自己也能找回初心,重新成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白蓮花。

 
很快,酒桌氛圍再次被點燃,所有人都端著酒杯站了起來,嘴裡說出幾句豪言壯語,然後一口喝光杯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