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188慣性思維

 
按照現在三十稅一的標準,官府收了八萬匹緞、布,至於官造則是大多供應內廷使用和外廷的薪俸發放。

 
不清楚每年到底有多少紡織品被賣到外洋,魏廣德也不好說什麼,但是顯然整個大明的紡織工業還是很強大的,紡織工坊的場主都特麼有錢。

 
現在朝堂上討論在浙江改稻種桑,那自然是要增加生絲產量,為綢緞工坊更大的擴產做準備,由此可見外洋夷人偏愛的是大明朝的絲綢,而對棉布興趣不大。

 
好了,魏廣德仔細翻看了過往數十年織機和布匹產量的數據,對大明朝在紡織方面的產能有了個大概的認識,按照上面記錄的工坊織機數量和布匹數量,似乎已經接近飽和狀態。

 
魏廣德很清楚,現在那些人提出改稻種桑增加生絲的供應,十有八九根本就不是打的擴大外貿的主意,而是藉機兼併江南各地的良田。

 
魏廣德沉思半晌,知道這樣操作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搞“改稻種桑”有點內似後世的行政命令,最後的結果一般都不會很好,只有市場需求拉動才能避免很多問題。

 
自己想要從這個泥潭裡爬出來,就必須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桉來。

 
市場需求拉動嗎?

 
既然有人提出增加絲綢的生產,那就說明增加的產量是有市場能夠完全消化的,至少誰提出誰就要拿出解決辦法來。

 
終端這塊魏廣德不用去考慮,那麼剩下就是生產。

 
讓紡織工坊的場主擴大工坊規模,增加織機數量,產量擴大了自然就對原料有更大的需求,在產量短期內提不起來的情況下,他們為了爭奪不多的市場供應量就只能競相抬價的方式搶奪。

 
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吸引農戶自願從種稻改為種桑養蠶。

 
自願改變田地用途的話,那不可能大家一窩蜂上去。

 
按照魏廣德對現在老百姓的認識,他們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是都很實在,就算發現種桑養蠶利潤更大,也不會一下子把全部的田地拿去做這個,而是隻會把一部分土地用來改稻種桑。

 
實際上魏廣德就查到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章就曾下過聖旨鼓勵種桑養蠶和種棉花。

 
想好這點,現在魏廣德唯一還不確定的就是增產出來的絲綢有沒有銷路和怎麼樣才能讓紡織工坊的場主願意增加織機數量,只要能解決這兩個問題,那麼不做改稻種桑也能在幾年裡讓絲綢產量大增。

 
好吧,還是需要搞清楚第一個問題,銷路,是否真如自己猜測的那樣,是銷往外洋的東西。

 
魏廣德可是知道,這年頭,東西洋都喜歡絲綢,也就是東邊的日本和西邊的阿拉伯、歐洲,據說一匹絲綢運過去,價格翻幾倍都有人搶著要。

 
當然,和在大明不同的是,在那裡能消費得起大明絲綢的都是當地的有錢人,普通老百姓肯定是買不起的。

 
而在大明,其實情況也差不多,老百姓身上穿的也大多是土布衣服或者普通的棉布衣服,上等的棉布、綢緞都是用不起的。

 
在翻閱資料的時候,魏廣德還意外發現一個以前他不知道的事兒,棉花居然不是中國自古就有的,而是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才傳入中原地區,之前只在南邊有少量種植,多為當地少數民族用來紡紗織布。

 
也就是說明朝建國的時候,棉花在大明內地產量還不大,只是經過百多年的推廣才逐漸擴大開來,不止是種植技術有了提高,對於棉花品種和等級也有了分類,紡織技術更是優化很多。

 
就好像魏廣德喜歡的松江大絨布,就是現在棉布裡的最頂級布料。

 
該找誰打聽消息呢?

 
魏廣德這會兒又犯難了。

 
之前陳瑾他們把知道的都說了,魏廣德當時問的很詳細,可唯獨因為不知道市舶司的事兒,而忘記問絲綢銷路的問題,這也是思維慣性的原因,魏廣德就以為中國自古絲綢不愁賣,產多少外洋人就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