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八百二十章 綢繆





“缺氧則是高山大原,遠比平野空氣稀薄,無論是行軍還是勞作都要加倍費力;一旦操勞過度,外來人等很容易引發肺疾。而烹食難熟的問題最大,高原之地本身草木稀疏,長期柴薪燃料匱乏。”





“再加上,燒開沸水的溫度,遠遠低於平野低地,這就導致軍中可以供應的吃食難以做熟,更沒法滅殺水土中的風邪疫種;因此,一不小心就是大範圍的腹瀉、痢疾橫行,諸軍將士頹喪無力……”





沒錯,江畋這是為兩年後,那場第二次大非川之戰,預先進行鋪墊和未雨綢繆。因為,作為唐朝對外戰爭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大敗,基本都是缺少準備的情況下,貿然深入陌生惡劣環境的惡果。





之前的大非川之敗,薛仁貴能夠率領殘部全身而退,並沒有讓朝廷重視起其中的地理/氣候等環境因素;反而是更多在意是將帥的問題。因此要等到第二次大非川之戰的全軍覆沒,才真正吸取教訓。





此後,唐朝就在沒有試圖越過青海,而深入到高原內陸的前後藏地區;而始終是以扶持和拉攏,本地的党項羌、吐谷渾等附庸部落,與吐蕃進行長期的拉鋸對抗;慢性的消磨其實力直到安史之亂。





當然了,同樣的反面例子,還有七十年後的天寶戰爭;因為邊境的朝貢矛盾,所導致的針對南詔討伐戰爭,一度由大將李宓率領的劍南兵,打到南詔腹地的苧蘿江邊,迫使南詔王皮閣羅主動求和。





然後就迎來了雲貴高原的雨季,軍中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和其他疾病,被南詔軍乘勢反攻擊敗之;而現任的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乃是當朝宰相楊國忠的心腹,為了掩飾戰敗又從河北調集兵馬再戰。





結果,這些原本為備邊和討伐阿不思突厥,而在河南、河北境內聚集起的百戰老卒,根本不習南方雨林的水土氣候,未遇敵就因為毒蟲瘴氣溼熱紛紛病倒,十數萬人馬就這麼相繼斷送在雲貴之地。





等到安祿山在范陽以六郡反叛,偌大的中原之地,居然沒有現成的可戰之兵;只能靠緊急派往救火的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倉促募集十幾萬新兵,來抵抗進攻東都的范陽邊軍,然後被一衝就散了。





河南河北境內再也無力抵抗,數日之間數十州郡盡數淪陷;全靠身為常山刺史的顏真卿、顏臬卿兄弟,以及諸如封丘縣尉張巡之類的忠臣義士,就地所號召和募集的義軍,為國家和朝廷浴血奮戰。





因此,有機會間接影響到這段歷史的話,江畋也不介意為之做點什麼,來試圖改變一下未來的結局和命運。多保全下一些會死的人物和將士們。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