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三百五十四章 “共贏”

    陸地上的血龍們,存在形式,應該說更加接近“真菌”。

    眾所周知,相較於植物,藻類、真菌和動物的關係更近。

    還是那句話,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界限,是模湖的。

    以人類為例,以功能區分,進行器官、系統的區分,人可以區分為許多不同的功能器官。

    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

    而這每一個系統,又可以繼續細分。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的“意識”、“自我”,應該是哪一個?或者哪一個是核心?

    如果可以多選,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前者是各種意義上和記憶、意識、理性、本能等等都直接相關的生物結構,而內分泌系統,又是會影響情緒、影響本能之類的生物結構。

    那麼,再度細分呢?

    把神經系統,把內分泌系統再度細分,繼續選擇“核心”?

    是個活人,都會有一種“簡化思考”的省力思維,這種長期演化形成、因為節省能量而存留下來的思維結構,自然不用說。

    人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人格意識是某種恆定不變的存在。

    很多人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平常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在一些看似不是很重要的完整性發生變化時,就會發生改變。

    比如,器官更換之後,情緒性格就會發生微小的變化。

    甚至,都不需要真的更換器官,只需要告訴他,欺騙他,說他的器官更換了,就會出現性格上的變化,整個人表現出“不一樣的人格”。

    因為遭遇了一些大事小事,或者知道了某些事情,為人處世的習慣就會發生變化。

    人們對於變化了多少,怎麼才算變化之類的標準,是沒有準確的、精準的量化的。

    往往都是一種模湖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我覺得”比起“測算得出”更重要。

    只要沒有符合人們“外力干涉”的標準,沒有打斷“我”的“連續性”,人們往往會忽略這種變化,認為自己“沒變”,“我”還是“我”。

    以一個簡單粗暴的粗糙結論來描述,這種基於“入侵”和“防禦”,這種源自於細胞對外物侵入和

    防禦的基礎本能構築的底層邏輯,往往會成為最大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