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三十三章 標籤融合路線

    在那隻黑鱗狗頭人倒下的那一刻,在地行確認能夠將其轉化為素材之後,就立刻將其轉化為素材,然後.......

    向著地上的方向回返。

    他需要確認一下自己的據點附近有沒有其他的通道,再去看應該再哪裡放置擴展核心。

    ......

    而沒過多久,他就通過波動感官確認,從自己據點所在的地穴入口位置通向地下深處,就只有那一條路而已。

    並不存在什麼現成的,能夠繞過,能夠進行任何包抄行動的通道。

    但是......

    並不能排除一件事——

    存在其他的地穴入口,能夠從地表進入到地下。

    這片沼澤包圍的這片區域,那地下巖體的空洞,裡面不知道有多少狗頭人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所在的這個位置,反而是最危險的。

    如果有敵人從地表過來,又有敵人從地下過來,自己就被包抄夾擊了,想跑都跑不掉。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四通八達,甚至直接位於地表的環境會更好。

    但是,問題就在這裡,化石就在這片地區,他又沒辦法轉移。

    果然還是應該把這塊地方埋起來?

    然後另開一個通道?

    說起來,也不知道這片化石群落裡有沒有掘奔龍之類的恐龍化石。

    掘奔龍是一種鳥臀類的恐龍,如果沒記錯的話,好像是稜齒龍科的。

    這種恐龍,簡單來說,是地下穴居、打洞生活的。

    也就是說,有挖掘能力。

    早期的恐龍研究裡,也有認為甲龍是穴居打洞的,不過後來這種說法被推翻。

    如果自己需要有挖掘相關的標籤,就得找掘奔龍了。

    或者,去弄些節肢類的動物化石。

    在節肢動物裡,尤其是小型的節肢動物裡,穴居不要太常見,比如蠍子和螃蟹啥的。

    說起來,合弓綱裡的獸類,穴居也是不少的。

    尤其是在幾次環境災難的滅絕中活下來的,處於低生態位的哺乳動物祖先,除卻因為身體小,需要的食物資源少之外,穴居打洞在地下生活,很難被大型掠食者帶走,也是存活下來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