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百七十八章真大土豪(保底5)

    成熟,含金量也更高,怎麼反而覺得現在黃金製品,還沒有出土文物耐保存?

    早期國家的金銀幣,主要用於出口,如果金幣真的出現“質量問題”,那麼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國家信用。

    為此,1989年金幣總公司,聯合制幣廠,對產生“紅斑”的原因,進行了探索。

    在採集紅斑樣本分析後,發現其主要成分為銀和鐵,也就是說上邊的紅色,確實是鐵所導致的生鏽。

    但對金幣進行檢測後,並未發現本身含有銀和鐵,那麼這些銀和鐵,又是怎麼出現的?

    經過制幣流程模擬,測試人員最終將問題,鎖定在生產環境和壓幣模具上。

    由於生產環境存在金屬粉塵汙染,所以在封裝前,幣身就會沾上微量銀與鐵。

    而這些雜質,在特定的溫度和溼度下,就會產生氧化反應,最後導致紅斑的出現。

    測試人員在金幣上,故意粘附微量銀粉、鐵粉進行試驗。

    在35-50攝氏度、70-85%溼度的條件下,僅3天便出現了類似的紅斑,且會越來越大。

    換句話說,只要杜絕成品幣上的雜質汙染,就可以防止紅斑的出現。

    當然,去除雜質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大部分普制金幣與投資金條的價格,都接近金價,所以從成本考慮,溢價也不夠支撐更為嚴格的工藝水平,也就導致紅斑至今都不能完全杜絕。

    對於銀幣的問題,那就更多了,首先金屬銀的穩定性本身就不高,尤其是純銀,在自然環境下,能夠與多種物質進行反應,極易氧化,這也是一些銀首飾,沒有多久就會發黑的原因。

    銀在接觸硫化物後,首先會發黃,進而變黑,而白斑就是銀與含氯物質反應後,產生的氯化銀結晶。

    如果遇到潮溼環境,這些反應的速度,只會更快。

    在生產環境不高的情況下,很多銀幣在出廠前,就已經受到汙染。

    所以,只要保存不當,即使原廠原封,到了特定環境下,依然會氧化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