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別離不相惜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七章 狼族姐妹花

    這一天下午,成蟜正在內書房中教導扶蘇讀書,咚咚的敲門聲忽然響起。

    “有什麼事嗎?”

    成蟜停止講解,隨口問道。

    “侯爺,人已經送到了。”

    鍾黔站在門外,身形微躬道。

    “本侯知道了,等課程結束再去。”

    “喏。”

    身穿一襲黑底紅紋錦袍,梳著童髻,小臉俊美,粉雕玉琢的小扶蘇正坐在書案前。

    聞言抬起頭,稚聲道:“叔父有事儘可先去處置,侄兒在這裡看書。”

    “哈哈,晚一些去也沒有什麼的。”

    成蟜摸了摸扶蘇的頭,繼續開口講解諸子百家中儒家的經義,扶蘇繃著下小臉認真聽著。

    對於諸子百家的經義,成蟜自然談不上精通,不過跟一個幼童做老師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這個時代的經義都是微言大意,理解方向可不少,稍不注意就會曲解先賢的意思。

    成蟜教導的自然夾帶了自己私貨的經義,先讓扶蘇先入為主,以後就沒有那麼容易被其他儒家弟子影響了。

    造成微言大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古代書寫載體太珍貴,不得不將信息濃縮。

    也許還有權貴階層想要壟斷知識,故意不給翻譯的原因。

    就算是如今有了造紙術,印刷術,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是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行,但必須要改。

    統一天下不僅僅疆土的統一,也是文化的統一。

    諸子百家的學說都要按照秦國的意志翻譯,不再搞什麼微言大義那一套。

    微言大義極容易被後世不肖子孫按照自己階層的利益或者當代統治者利益給曲解了。

    只給出一種白話解釋,其他的解釋全部給銷燬了。

    如此雖然也不能完全杜絕曲解,但曲解難度無疑飆到了最高。

    當整個社會對某句話的解釋有了攻勢,想要曲解何其難也?

    而且翻譯成白話文,再加上標點什麼的,只要識字就能基本明白意思。

    對於老師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學子也不容易被誤導。

    可以預見諸子百家未來必有一劫。

    對於本家經義理解統一的諸子百家還好,對於派系不止一家的諸子百家就難受了。

    諸子百家中儒家派系最多。

    偏偏秦國只認可一種經典釋義,可以預見儒家各派系必然會為了正統打出狗腦子來……

    因為其他經典釋義都會被視作異端,全部焚燒了。

    偏偏儒家的胳膊拗不過秦國這條大腿,只能爭取讓自己成為正統釋義了。

    歷史上的焚書事件依舊會發生。

    另外所謂的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事,焚書是焚書,坑儒是坑儒。

    不過這兩件事,都是秦始皇為了維護秦朝的統治,在文化方面所採取的激進措施,所以後世往往將這兩件事並稱。

    焚書坑儒常常被後人視作秦始皇殘暴的證據之一,但其實事出有因。….焚書是不得不那樣做,坑儒是把秦始皇給惹毛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陸續出現,各種思想和文化井噴似的出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對於後世來說,百家爭鳴,顯然是好處更多一些。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諸多思想開始出現。

    這些思想,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這個文明的根源之一。

    但在當時不同的思想之間卻可能存在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可能相互敵對,恨不得弄死對方。

    如此一來,各國的文化差異也就越來越大,獨立性也越來越強。

    再加上當時的交通不便,各地的語言文字文化,都不盡相同。

    到了戰國時代,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幾乎都有各自的文字。

    這些文字之間的關係,有點像今天的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關係,都是一個語系,但彼此之間卻存在很大差異。

    文字,語言,文化之間深深的隔閡也使得七國之間的隔閡頗深,特別是身處西部的秦國跟山東六國之間。

    山東六國在很長時間都看不起秦國,甚至差不多視秦國為蠻夷。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意識到文化差異,對於國家統一會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時間開始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希望能夠以此來逐漸消除這種差異。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始皇很快發現,他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所有的文字、度量衡、貨幣之類的差異,歸根到底其實是文化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思想的不同。

    思想的不同,是無法用單純的暴力來解決的。

    秦軍可以消滅山東六國的軍隊,卻無法用武力來消滅各種不同的思想,無法用武力統一不同的思想。

    秦始皇就像一個手握無敵鐵拳的絕頂高手,但卻無法找到一個實體的敵人。

    直到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八年之後,因為一場特殊的宴會,秦始皇找到了這個敵人。

    這一年,秦始皇在咸陽舉行了一場宴會。

    在這場宴會上,秦朝僕射

    周青臣,吹捧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這個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領導開慶功宴,作為下屬站出來拍拍馬屁,也沒什麼稀奇的。

    但是就在周青臣吹捧的同時,博士淳于越卻站了出來,批評周青臣過於諂媚。

    並且藉著周青臣的話,開始借題發揮,批評秦始皇施行的郡縣制。

    淳于越提出,秦朝應該效法之前的夏、商、週三代,繼續實行分封制。

    所謂博士博士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博士學位,而是一個古代官職。

    在秦朝,負責掌管典籍、通曉歷史的官員,才被稱之為博士。

    淳于越的反對,只是一個開頭。接下來,圍繞著分封制和郡縣

    制的爭論,開始迅速發酵。….幾乎整個秦朝高層,都被捲入到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