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別離不相惜 作品

第二百一十九章 只能說一模一樣

    第二天,焰靈姬就離開了府邸,沿著天澤一夥獨特的百越印記跑去找自己曾經的夥伴去了。

    成蟜也依照諾言,沒有派一人跟隨,更沒有派人跟蹤。

    大多數時候都待在府邸中自己找樂子玩,途中跑去看了看玄翦挑選的新府邸。

    新的府邸在城南,原本是一位韓國富商的別院,三進宅院。

    以成蟜原本的身份而言,已經很簡樸了,也比較契合鐵血盟主事的身份。

    鐵血盟主事的身份雖然有些社會地位,但算不上特權階層,如今這個時代,普遍還是貴族時代。

    六國普遍還是有貴族治理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貴族政治。

    地方長官都要看貴族的臉色行事,哪怕是秦國,當地貴族對地方依舊有不小的影響力。

    要等秦國一統天下,行政體制才會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吏政治,也可以說是郡縣制。

    郡縣制是大一統的重要內容,嬴政被稱為祖龍,絕不僅僅只是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更重要的統一了天下,通過各種手段將天下初步捏合在了一起。

    可惜秦朝國祚太短,要不是劉邦異軍突起,幹掉了項羽等人,維護了大一統,歷史就會開倒車,重新恢復成分封制。

    項羽這個逼大肆分封,搞得中原大地支離破碎,國家的數量比戰國初期國家的數量還要密集。

    沒有劉邦,中原大地說不定還要來一次持續幾百年的春秋戰國……

    霸王項羽素來被稱頌,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些都不錯,果然是個悲劇英雄,但能不能提他幾次屠城呢?

    襄城被項羽攻克,軍民皆被屠,城陽被攻克,殺光了所有協助秦國守城的百姓;新安,咸陽,不但活人難逃毒手,連死人的墳墓也逃脫不了毒手。

    如此一路殺下來,一次失敗就直接自殺,和劉邦這個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知人善任,和天下人約法三章的爭天下,結果如何,似乎也不猜。

    論英雄,成蟜一向認為劉邦才是英雄,項羽最多是個梟雄。

    漢承秦制,這個秦制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統,劉邦以及劉家子孫為了維護大一統,可謂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諸王之亂,呂氏亂政,七王之亂,匈奴大舉入侵,劉邦這個傢伙都死在了平叛的途中,漢朝建立之處可謂是風雨飄搖,危機重重。

    歷代勵精圖治,積累力量,直到漢武帝上臺,消除內憂外患,滅絕分封餘毒,漢朝大一統才算徹底穩固下來。

    而後隨著漢朝國祚的延續將大一統概念深入人心,一直傳承到今天。

    儘管漢武帝晚年變得昏庸,持續多年的征戰使得漢朝名聲凋敝,但功績卻無可辯駁。

    始皇帝嬴政是大一統的奠基人,漢武帝劉徹是大一統的發揚光大者,秦皇漢武並立,實至名歸!

    諸國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漢朝對於華夏影響太大了,直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自稱漢人。

    歷朝能夠跟漢朝掰掰腕子,也就是唐朝了,唐人這是外人對我們的稱呼。

    明朝也不差,驅除韃虜,再造華夏,得國之正足以排名極大朝前列,對外骨頭一直非常硬氣。

    至於宋朝,不配稱朝,本身得國就不正,欺負孤兒寡母來的。

    燕雲之地也一直沒有收復,根本沒有大一統,只能稱國。

    值得一提的是燕雲之地是後晉送給遼國請求遼國幫忙的,人家遼國也的確幫忙了,報酬收得心安理得。

    你宋國跟後晉有關係,跟我遼國有什麼關係?

    燕雲之地是我從後晉手中拿的,跟你宋國有什麼關係?

    所以用收復一次還不太恰當,根本就沒有擁有過,何談收復?

    用宋國的名義不行,用華夏的名義才能用收復。

    大一統的概念也許有些模糊,簡單點來衡量,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不僅是中原王朝之主,同時也是華夏秩序之主。

    比如隋朝太祖楊堅,既是隋朝皇帝,也是聖人可汗;唐太宗既是唐朝皇帝,還是更加牛逼的天可汗。

    就算沒有這些稱號,也要中原四周的國家臣服,稱臣納貢。

    宋朝使得四夷賓服了嗎?

    歲幣往自己臉上貼金,說什麼賜,實際上誰不知道那是什麼玩意?

    就是打不過,交的保付費,自欺自人罷了。

    唐宗宋祖也許改成唐宗明祖更加契合一些。

    宋國除了北宋初立雄起了一陣,隨後就一路下滑,由於收復燕雲之地失敗,就像爬坡。

    只要收服了燕雲之地,就爬到了山頂,沒準能夠創造輝煌,結拜失敗了,從山頂一路下滑,最終滑到了海底。

    滑落中途,本來有不止一次機會北伐成功,結果連續自毀長城,狄青,岳飛等等。

    武將哪能比我們這些高高大大的士大夫牛掰?

    通通毀了!

    皇帝也沒有幾個稱得上明君的,“微操大師”宋太宗擺出陣圖,瞎幾把干預

    前線,御駕親征,高粱河之戰,屁股中箭,搶了一輛驢車直接開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