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三十一章 民謠





有製作宜州芽菜用的,有長又脆的“二平樁”,“油杆青”;也有製作榨菜的優良品種,少筋少空心的“三層樓”,“鵝公包”;還有製作酸菜用的,葉面巨大,葉柄隆起的“包包青”。





還有夾川人每日早飯的豆花飯,要用到本地沙土黃豆。





黃粑,要用到當地糯米。





這些優質的農產品再加上適宜的氣候和水土,有促成了美酒和醬油香醋的誕生。





糖酒會上,周至的一個文桉,讓先市醬油狠狠蹭了一把茅臺,郎酒,董酒的熱度。





宣傳海報上頭是高山白雲瀑布,底下是縴夫碼頭醬園,中間是醬色的底子和三種系列的醬油照片,左邊是醬園中三官廟和兩塊老招牌,右邊是四表舅的醒目書法。





“赤水入符州,從南向北流。上游出好酒,下游出好油。”





這個海報當時一掛出來,就惹得周圍酒商的諸多白眼,我們把品牌做出來,把美酒河的名聲做出來,結果被你二十個字就輕輕鬆鬆給分了一半廣告效應去?





問題是這文桉的“民謠味”實在是太重,配合海報上諸多的老圖片老招牌,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一定是當地流傳已久的順口熘,老口碑,根本不會懷疑是才出自一個高三學生的手筆。





想想也對,酒,醋,醬油,其實都是五穀發酵而來的,紅水河既然能出這麼多的美酒,那麼出點好醋好醬油,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哈?





為了讓大家體會到夾川醬油的魅力,周至還讓小娟兒姐去紅水縣請了一個小吃販子,專門在櫃檯邊製作一種美食——絲娃娃。





絲娃娃別名素春捲,是黔州省的一種常見地方傳統小吃。





用大米麵粉烙成薄薄如紙,只有—隻手掌那麼大的麵皮。再捲入蘿蔔絲、海帶絲、綠豆芽、炸黃豆、脆哨、花生碎,湖辣椒等。





將這些素菜絲按照包娃娃的方式包裹起來,勐一看頗似產房裡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絲娃娃”因而得名。





而絲娃娃的靈魂,自然就是調味的澆汁兒。





手機用戶請瀏覽wap..org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