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六百五十二章 加分





“旦增大師也這樣誇我!”付霞美滋滋的,從書包裡拿出一個本子:“肘子,這是我翻譯的《川味趣談》的開頭,你看看行不行。”





《川味趣談》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採用了後世著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文風,筆觸細膩,講求的是文字完成對感官的傳遞。





開局自然是要介紹四川盆地的地理人文環境,介紹川菜在這裡能夠成為大系的根本成因,書的前五冊,其實是以地域區分為脈絡的,大體還是以宋代川峽四路為劃分,以岷江、沱江、長江、嘉陵江形成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菜系為索引,一點一點揭示出一張美食版圖。





和《舌尖上的中國》不同的是,這樣的寫法,毫無疑問的必須加入無數的天時、地理、人文、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典故,因此雖然是一本寫川菜的書,卻蘊含了大量的信息量,人們與其說是在看一本美食書,還不如說是跟著這本書,對蜀中來了一次“深度遊”,這才是它大受歡迎的原因。





《川味趣談》的第六冊,則拓展了傳統川菜美食地圖,增加了羌藏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美食。





之後三卷,更多地加入了近代和現代的東西,以及改開以來,人們在生活方式上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帶給社會、家庭和個人的衝擊。





比如渝州小面,便從最早的渝州擔擔麵,寫到毛紡廠職工下崗再就業開設的“街頭小面”,給一道小吃找到了靈魂依託。





周至的英文水平很高,閱讀付霞翻譯的東西毫無困難。





付霞的翻譯其實相當不錯,繼承了周至書裡娓娓道來的風格,在不少地方加了括號,括號裡邊寫上了一些關於書裡典故和詞彙的註解,方便老外理解。





比如周至寫到的魚鳧部落,付霞將之和鸕鷀聯繫了起來,打了個括號解釋中國漁民用鸕鷀抓魚的方式。





這些括號中的註釋,用老外的眼光,介紹了中國人熟悉無比而他們又倍感新奇陌生的東西,給《川味趣談》注入了一種活潑的趣味,應該說是給原著加分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wap..org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