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六百三十八章 《詠懷》





沒毛病,國畫,書法,從來都和詩詞不分家,老頭提倡舉辦的全國書法大賽,後來成了中國書法最權威的賽事,其中有一條特別的加分項,就是鼓勵在書法作品當中,自行創作詩詞文章。





因此老頭本身還是古文專家,詩詞創作一向拿手,有兩部關於詩文的專著《詩文聲律論稿》和《韻語》。





老頭的詩文風格也有意思,早年的作品多數在周至看來都是上佳的精品之作。





比如《金臺》:





金臺閒客漫扶梨,歲歲鶯花費品題。故苑人稀紅寂寞,平蕪春晚綠悽迷。觚稜委地鴉空噪,華表幹雲鶴不棲。最愛李公橋畔路,黃塵未到鳳城西。





這首詩歌是當年首都淪陷之後寫下的,金臺是古燕都昭王求士留下的黃金臺,後來成了燕京的代稱,第一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世事難明,令人看不通透的意思。





二聯詠歎淪陷後bj的荒涼。





三聯則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暗戳戳地諷刺國事糜爛而群鴉呱噪,領袖空有形象而無法凝聚人心。





最後一聯是說自己任教的位於城西李公橋附近的輔仁大學,那裡屬於教會學校,尚未受日寇統治,每天上班可以短暫脫離日寇控制,竟然成了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全詩極盡曲折含蓄,堪稱帶著鐐銬跳舞,不失為絕望中詠歎淪陷景物及淪陷生活的佳作。





而老頭到了後期,作品的風格全然大變。





比如老頭給自己擬的《墓誌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





這是老頭晚年推行的“俗化”風格,但是周至認為這與其說是“風格”,不如說是一種帶有嘲諷和自嘲的戲謔。





“俗化”本身,的確是一種風格,尤其是體現在詞作當中,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的。





宋代婉約派領袖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俗語和口語在易安詩歌裡信手而來,卻出奇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