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六百二十章 特殊的奢侈





耳房本來該帶個小天井的,給李導修成了玻璃天窗,又拆了一面牆,空間就變得很大,變成了廚房加飯堂的格局。





於是大家夥兒都擠到這兒來一邊看王時襄幹活一邊聊天喝茶,費觀聰明,支使這喬老爺把相機摸了出來,遞蔥送菜的時候順便把合影都給蹭到了。





聊天的內容也是天南海北,一般都是從食材入手,然後王時襄就能夠理出一篇道道來。





這活只有周至可以接上,聊著聊著就扯到了其它的內容,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漸漸就變成王時襄和周至單聊,偶爾喬老爺補充幾句了。





於是馬爺就開心了,師父這人看似中庸和氣,其實滑頭得很。





有件事兒就可以說明。





當年老頭很多朋友家裡都被查抄了,老頭想到自己肯定跑不掉,因此乾脆來了個“自我查抄”,將物件兒都分門別類地歸檔,然後上交單位。





單位還劃了兩間房來保管那些東西。





等落實政策之後,國家將大家的私人物品返還給個人,其它朋友的東西大多都遺失了,可老頭恰恰相反,起碼保住了三分之二。





這就是獨一份兒的通透和聰明。





因此別看愛做菜的名聲在外,其實可會看人下菜碟兒了。





陪他聊得起興致,他做菜表現的水準才越高,不然老頭也不是不會湖弄人。





“喲,海米燜京蔥?”一個柔和的女聲在門口響起:“老頭今天興致大好啊……”





“師孃來了?”馬爺趕緊起來接著:“今天有個小朋友,算是把師父哄高興了。”





“是嗎?”來人正是王時襄的夫人袁荃猷。





這位也不簡單,中國音樂研究所研究官員,解放前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學生,從小隨著名學者汪孟舒,管平湖學習國畫和古琴,是中國文史界難得的跨專業型學者。





她做出的最大貢獻,除了古代樂器、音樂、音樂史的研究,翻譯古代琴書專著,出版了諸如《神奇秘譜指法集註》等古琴專業書籍之外,就是利用自己的專長,繪製了諸多的圖鑑。





那些圖鑑最後合成了《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中國音樂史圖鑑》,另外還收集整理出版了《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燕京卷》,所有這些,都成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