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八十八章 顯擺之心

  “正是!”四舅媽笑道:“所以內府最珍貴的紙張,乃是各種彷古紙,又因為乾隆朝國力最盛,因此清代造紙的最高水平,就是乾隆彷古。”

  “這裡邊最珍貴的幾樣,乃是彷晉側理紙、彷宋金粟山藏經紙、有斑點藏經紙、無斑點藏經紙、彷澄心堂紙、彷明仁殿紙、彷梅花玉版箋、彷高麗紙等,均有傳世紙品。”

  “比如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快雪時晴貼》,乾隆重裝的時候,親自楷書的引首‘神乎技矣’四個字,就是寫在彷宋金粟山藏經紙上的。”

  “法王寺龍藏經的封皮,內裡的用紙一般,不過封皮的用紙卻非常珍貴,想來這就是果山兩位師弟在京中專營出來的結果了。”

  ….“是西太后拿這點封皮紙出來代替半幅鑾駕的噱頭也說不定。”周至對這位太后沒什麼好印象,認為什麼沒底線的事情她都幹得出來。

  “法喜寺與金粟寺同位於海鹽縣,與金粟寺相距不過五里。兩個寺廟在宋代熙寧年間,都用一種紙張寫抄過大藏經。”

  “除了寫經之用,剩下還有大量的空白紙藏於寺內。每張紙的中心位置,都會蓋上一枚‘金粟山藏經紙’的小印。”

  “這種紙屬於唐代硬紙的延續,呈黃色或淺黃色,表面施加蠟質,再經研光,因此簾紋不顯,表面平滑。”

  “每張都製作精細,比較厚,因此可分層揭開成三四張。”

  “到了明代,這些紙從寺內流出後,便為世人看重,競相購求,常用作書畫引首。”

  “明代張燕昌發表《金粟山箋說》後,金粟山紙名聲大振,並貢入內府。”

  “而明代民間最大一位收藏家,就是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

  “他對自己的收藏可謂是非常得意,很多書畫作品,都刻意保留了那枚小印的印文,顯擺之心躍然紙上。”

  周至不由得好笑:“大書畫家也難於免俗,這是生怕外行不識貨啊……”

  “更好笑的在清代。”四舅媽笑道:“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刻意搜求,也收羅了民間收藏的不少金粟箋。為了節省,將之揭開來用,故宮裡現在都藏有乾隆皇帝用拆揭的金粟箋書寫的《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