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二十二章 全色

  這些操作四表舅經常讓周至代勞,因此周至並不陌生。

  小心翼翼地將底色補齊之後,整個法帖的畫面基本就已經能看了。

  第二步是補墨。

  補墨就是將筆畫中的斷裂和殘缺,用墨水給填上。

  同樣的道理,墨也必須是用傳統手工製作的,而且理論上能用到和原作相同的墨是最好。

  不過那是不可能的事兒,宋代名家書畫一般喜歡用廷珪墨,潘谷墨,這些在一千多年前書畫的創作年代就是百金難求的東西,更何況現在。

  因此只能是在近代,比如清墨,甚至現代手工墨的基礎上,根據修復家自己珍藏和反覆試驗過的“驗方”,添加魚膠、冰片、龍麝、甚至松香等添加劑,調和出發色、濃淡、膠感,均和當時用墨儘量靠近的補色墨。

  剩下的一道功夫,就是補色的時機。

  整個中國字畫修復裝裱過程中的粘合劑,就是一款漿糊,特製的漿糊。

  這個漿糊兌水稀釋後,可以是潤滑劑,除雜溶劑,清洗劑,粘合劑,固定劑……

  總之都是它,但是各個工序當中,漿糊的濃度不一樣,充當的角色也不一樣而已。

  將畫心加上新的命紙刷上牆後,揭開面紙,剩下的就是乾燥過程。

  這個過程也不是一次性的,因為重力的關係,畫心裡邊的水分是上面聚集得少,幹得快,下面聚集得多,幹得慢。

  因此在乾燥過程中,畫心各個部位受到的張力是不一樣的。

  為了使張力均勻,修復師會將畫心的一些部位反覆溼潤,以達到整幅畫面在乾燥過程中張力均勻。

  這個工序很奇怪,周至就曾經問過為何不將牆面放平,這樣畫心的乾燥過程不就可以讓水分擺脫重力的不利影響了嗎?

  這個問題真把四表舅給問住了,只說這樣不太好操作,而且不太好監控畫心的狀態,補水起來也麻煩。

  關鍵是一般作坊沒這麼大的地方。

  補色用的墨,四表舅已經兌好了,修補的手法,自然就是“雙鉤法”。

  雙鉤法的原則就是先用細線勾畫出筆畫的外緣,這也是“雙鉤”這個名稱的來歷,然後再用墨填實勾畫出來的內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