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七十九章 創作背景

周至往後翻了幾頁,對四表舅讀書的細緻程度不禁歎為觀止:“啊這裡,熙寧四年,六月甲子,除太子少師,居潁州。六月甲子,時間也對上了。”

 

四表舅指著貼子上歐陽修留下的“復觀”二字:“那歐陽修跋的創作年代基本就可以確定了這是歐陽修完全離開政治舞臺的時候,翻閱到亡友的書帖,而留下的字。”

 

說完又指向石延年的字跡:“和這個一起,應該是分別創作於歐陽修政治人生的兩個關鍵節點。”

 

“這又是如何推斷出來的?”

 

“從歐陽修和石延年的生平,加上這幅字的書風。”

 

“歐陽修第一次回京是在景右元年,召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總目。”

 

“之後於景右三年也就是1036年,因參與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貶為夷陵縣令。”

 

“到康定元年也就是1040年,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總目,後奉命知諫院。”

 

“至慶曆三年也就是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誥。參與慶曆新政,之後又遭失敗。”

 

“石曼卿的這道書法,當是大成之作,因此必定是中年之後的作品。”周至補充道,又從書架上搬下宋史:“宋仁宗康定二年也就是1041年,石延年卒於汴京,只活了四十七歲。”

 

“對呀。”四表舅說道:“因此歐陽修與石延年的交情,應該是景右元年之後才開始深厚起來的,而當時歐陽修才入京師,不可能因為名就得到仁宗的賞賜。”

 

“不過第二次入京就不同了,第一次是參與編修,第二次是主編,還知了諫院要職,這是宋代皇帝安放未來宰執的位置,這一次得到澄心堂紙的賞賜,那就是合情合理了。”

 

“所以石曼卿幫歐陽修題詩,就只可能發生在1040,1041這兩年。”

 

“而就在這兩年,發生了一場大事兒。”

 

“元昊入寇!好水川大敗!”這是周至歷史的遠背景之一,他當然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