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六章 哥釉

 

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的特點是裡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屬於青瓷系,釉面渾厚滋潤,釉面開有大小紋片。

 

另外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能夠看到釉下細膩堅實的黑胎,故而被稱之為“紫口”。

 

宋代哥窯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製者頗多,且各有風格,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製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

 

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欣然作詩讚雲:“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而“紫口”則成為宋哥窯瓷之一絕,之後歷代皆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製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受當時工藝的限制,哥窯瓷沒有大器,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關於哥窯還有一樁未解的公案。

 

六十年代時,浙省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瓷。

 

但其造型、胎色、釉面和紋片,與傳世的哥窯均有不同之處,而最顯著的是這批瓷器都沒有使用支釘。

 

與之相反的是傳世哥窯瓷器,金絲鐵線的紋理存在自然延伸而來的粗細程度的不同,還有就是重要的紫口和支釘痕跡,因此可以斷定,歷史上價值不菲的“傳世哥窯”器物的產地,不在如今已經發現的幾處窯址。

 

到底在哪裡?至今都還是一個謎,尚待物考古學者的分曉。

 

這個魚簍尊也是一件非常小的器物,單手就能半握,拿在手裡非常的舒服,雖然名為“尊”,其實更大可能是一件房盛水用的“水注”。

 

或者說不管以前是幹什麼用的,最終都變成了人案頭的“水注”。

 

小物件保存得非常完美,上面還有一層細微的包漿,古瓷的柔光非常明顯,看得出來被無數的前主人愛不釋手地把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