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八百四十六章 工程陷阱





“出於成本考慮,大橋最終還是按照24米來設計,思路就是剛剛乾爹說得,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也符合剛剛四表舅說的,26米有點好高騖遠了,當時新中國萬噸輪都壓根沒幾條呢。”





“但是大橋建好之後,就基本限制長江航運的發展,其後的長江大橋,更是都按照南京大橋的淨高設計,讓理論上萬噸輪可抵達宜昌的可能性,徹底消失了。”





“咱們的漢字字庫設計,其實就和這個問題很相似,”周至說道:“老協議修修補補,也存在漢字編碼的上限,到天花板也就兩萬七千個碼位。”





“現在勉強夠用,甚至還有大量的冗餘,但是我們的漢字明明就有小十萬,等到將來計算機技術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之後,我們必然將面臨許多漢字無法輸入的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古籍的電子化工程,怕是一多半生僻字都只有變成方框。”





“等到那個時候再要來更換協議,那麼一切基於這個協議基礎研發的漢字處理系統,全部需要推倒重新開發,還會多出來一個兩種協議字碼的轉碼和兼容問題,需要另外為所有漢字處理程序開發一套兼容性補丁。不然以前存儲在系統中的資料,用新協議無法解讀,之前所作的信息化工作就算白乾了。”





“這等於需要將長江上所有大橋全部推倒重修,用來解決萬噸輪上抵宜昌的問題。”周至意味深長地說道:“在南京大橋建成二十五年之後的今天,還有這樣的可能嗎?”





“我就說為何國家如此重視!”趙尚中的酒意都給嚇醒了:“之前打死也想不通為什麼肘子你一提出這個就連部委都驚動了,連夜拉你們去首都報告……這是為將來避得好大的一個坑!”





其實航運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主打一個大宗貨物運輸,就長江航道來說最適合的就是運輸糧食、煤炭、鋼鐵、油料、水泥、砂石等;或者大型機械、汽車等工業產品。





這裡邊不少本身就是產能過剩的產業,沒有運輸的剛性需求,或者有別的運輸方法,不一定非得依賴於航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