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二十四章 蜀中畫派

 

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遊江上,縱目遠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當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並沒有繪製一張草圖。

 

當吳道子游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後回到長安,唐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唐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

 

吳道子不是將嘉陵江山水錶面羅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勝的境界,凝神揮筆,一日而成。

 

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唐玄宗看後嘖嘖稱讚。

 

這就是著名的《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畫卷的來歷。

 

在考察路上,吳道子路過蜀中南部羅寂寺的時候,還為羅寂寺畫的一幅《觀音像》,由住持宣述請人勾勒上石,一直保留至今。

 

而與吳道子同時的,還有一位大家,李思訓。

 

李思訓繼承並發展了展子虔青綠山水一派的畫法,完善了山水畫“青綠金碧”的風格,使之趨向成熟,帶有明顯的貴族色彩,被後世奉為青綠山水畫創作的典範。

 

他首創大青綠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輝煌”的富麗效果,把青綠山水推上了一個高峰,被譽為“盛唐第一”。

 

    

同樣的,他也在蜀中做過長史,也奉唐明皇之命,繪製了一幅《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畫卷。

 

當時有筆記記錄:“時有李思訓將軍,山水擅名,帝亦宣於大同殿圖,累月方畢。明皇雲:‘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

 

而李思訓一家五人俱善丹青,成就最高的是李昭道,畫史上與其父並稱,甚至於“變父之勢,妙又過之”,被後世並稱“二李”。

 

李思訓過世後,李昭道又推崇為“國朝山水第一”。

 

而他與蜀中的關係,則是留下了著名的畫卷《明皇幸蜀圖》。

 

除此之外,蜀中曾經來過應杜甫的請求,在成都堂壁上以點簇法畫馬的韋偃;

 

還有唐天覆年間入蜀,擅詩書畫,師承閻立本,後自成一家的五代人物畫家,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的貫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