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二十四章 轉心瓶

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內瓶轉動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

製作難到什麼程度呢?從工藝流程就能知道。

先需要制內瓶部分;再製外瓶,外瓶需分二截燒製,口頸一截,肩腹一截。

之後要處理轉心軸,把外瓶的底製成凸起的雞心狀鈕,內瓶的底心也要做成相互吻合的雞心狀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

然後內瓶與外瓶套在一起,先粘外瓶和內瓶的肩部,再行粘接外瓶腹和內底,最後將內瓶與外瓶組合在一起後,再次燒製。

合體燒造的過程中,既要正確掌握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更要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稍有差錯,就會使雞心鈕和雞心槽不吻合,或者流釉粘連,導致前功盡棄。

所以在製作時,要求高超的工藝技巧,同時,也需要極大的成本,而這代價往往是“百裡挑一”。

除了這款,轉心瓶還有一種,更加奇巧。

這種瓶子外瓶和內瓶之間,有豎軸頂著,外瓶頸部裡有開關和導管,豎軸連接著內瓶,下有銅質的槳葉。

將瓶頸灌滿清水,撥開開關,水滴會通過導管滴落到槳葉上,由此驅動內瓶發生自轉。

瓶底有孔,水會被底座收集起來,不會流得到處都是。

不管是哪一種轉心瓶,其設計之精巧,燒造難度之高,都堪稱瓷器中的巔峰。

乾隆《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有記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傳旨……江西燒造門龍舟、燈觸人旋轉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

燒造一件轉心瓶耗費半年多時間,難度之大由此可見。

而且其繁複的工藝背後,所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連“土豪”乾隆都覺耗費的財力太大,在奏章上批覆:“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叮囑唐英逢年過節燒幾個就好。

現在林婉秋給搞來了倆。

一個是在歐洲不知名的小拍賣行淘到的,拍賣行為了保護主人身份,做了保密,但是知道它出自一個英國家庭,從一九三零年左右至今,已在這個家庭的一間佈滿灰塵的閣樓中書架頂上沉睡了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