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九十三章 行業變遷

“針對這種現象,國家雖然剛剛成立,東南西北都還沒有全消停,就先出臺了一個法規——《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緊跟著各地都逐漸頒佈了地方法規,併成立了文物管理部門。”

“這個法令所依據的觀念,是珍貴文物應當歸國家所有,只能在中國境內交易,不能外流。”

“這其實一直是不少老前輩們的共識,不少的收藏大家為了保住國寶不流向外國,不惜傾家蕩產。”

“但是少數人的道德理智,幹不過多數人的趨利之心,直到新中國這部法令的成立,才算是有效制止了文物的無序外流。”

“無序外流,其實就還是有外流的。”周至嘆氣。

“估計也沒有多少,畢竟一兩年後,中國基本上就沒有外國人了。”義兄突然來了個他特有的黑色幽默。

“喬老爺說得在理。”費觀笑道:“後來為了創匯,就把規矩改了,當時外貿、公安、文化,三部聯合發令,規定了三類文物不許買賣出口——以一八零年為界限,之前的所有文物;一八零年以後的官窯、家藏款文物;以及建國後新出土文物。不許出口,除此之外,都是可以買賣。”

“也就是東漢前的一刀切,東漢後的官窯器傳世品一刀切,建國後的一刀切,剩下的還能往外走,是吧?”

“對,差不多的意思。”費觀笑道:“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古董在國內基本已經無人問津,很多古玩行都衰敗的不行。”

“韻古齋那時候是琉璃廠最大的店,建國前有十來個人,後頭剩下了六個,寶古齋也就六七個人,通古齋除了掌櫃的外,就一個夥計,其他就都是連家戶了。”

“最後幹不下去了,都改了行當。韻古齋公私合營後做起了茶葉生意,韻玉齋賣起了糧食,寶華齋賣起了炒貨。”

“當然也不是全都改完變茶葉夥計米麵夥計。比如振華齋的耿寶昌,敦華齋的孫瀛周,就是把文物捐給故宮博物館,自己也跟著文物去了博物館,當了研究院。”

“更多的一部分,將店內的藏品捐獻給了國家,古董行則成了隸屬外貿系統領導的‘工藝品公司文物部門’,就類似我們工美的前身,而店裡的老闆和夥計,也就成了吃公家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