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太史連

  “所以還是得靠你們年輕人趕快來我們學校啊。”袁老師說道:“只要你們願意來,願意繼承這門技藝,我們當老師的,絕對傾囊相授!”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這個太史連,這個名詞,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誤會……咦?哈?!”袁老師翻動著剩下的兩刀古紙:“這儲紙之人也是個外行啊……”

  “這卻又如何說?”周至頓時好奇了起來,感覺冷知識又開始發芽了。

  “其實修復界一直有一種誤會,將好幾種紙張混為一談了。”

  “荊川出一種紙,叫‘太史紙’,太史紙就是毛邊紙,色微黃;”

  “而連史紙又名‘連四紙’,‘連泗紙’,產地在閩地連城,是一種白紙。具有纖維細膩、厚薄均勻、紙面潔白、吸墨性能優良等特性,堪與純白皮紙媲美,一出世就深受書畫界喜愛。”

  “而連史紙中的上品,紙質光滑如油、溫潤如玉,有‘千年壽紙’之稱。清朝康熙以後印書,採用這種紙的比較多。”

  “如《四庫全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正誼堂書》等,都曾採用過這種竹紙。”

  “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及中華書局常用‘上等連史紙’印書,杭州西泠印社的印譜,也多用這種連史紙製作。”

  “這個上等連史紙,在康熙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太史連’。”

  “太史紙,連四紙,太史連,這三種紙因為名稱相近,極易被人誤會混淆。”

  “其實三種紙價值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二年春鐫刻的桐柏山房節本《禮經會元》扉頁左上角有個硃色木記,鈐有一句話——‘連四白紙每部叄錢陸分、太史竹紙每部貳錢陸分’。說明同一版書,用連四紙印刷的,就要比用太史紙的貴上近三分之一。”

  “而用‘太史連’印刷的康乾書籍,一般都是‘國版’,那價值就更加不菲。”

  “肘子你來看,這裡剛好三種紙都有,很明顯,之前的收藏者將之當做一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