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七章 《還鄉》

 

“這個可太熟悉了,鄭俠畫了通過非正當渠道送進宮裡,導致王安石下臺的導火索。”

 

“除了那個《流民圖》,還有一幅。”乾爹說道:“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我們蠻州籍的畫家蔣兆和,歷時兩年,以一片瓦礫為背景,在縱高兩米,橫二十七米的畫卷上,刻畫了一百多個深受戰爭災難之苦的難民形象。”

 

年代,卷幅,題材,背景,時長,已經不用幹爹多說,周至已經可以想見畫家在創作當時的沉痛和悲憤。



“在創作過程中,蔣兆和邀請了許多朋友和學生做模特。據說畫中有兩個相擁而泣的女子,就是畫家的學生,畫卷中的有頭毛驢,也是從街上借來,拉到畫室裡作寫生。”

 

“當時的上海已經被佔領,為了防止敵人的干擾,蔣先生都是畫一部分立刻藏一部分,沒人知道他在創作什麼。

 

“為避開耳目,《流民圖》辦展覽的時候,還特意更名為《群像圖》,結果開展當天就引發轟動,觀者如潮,影響極大。隨即遭到日憲兵隊的衝擊,接著接到禁令,永遠不得展出。”

 

“但是畫卷已經被第一時間趕到的記者們拍攝了下來,接著被做成照片、畫冊,發行到全國,成了描繪了戰亂中勞苦大眾流離失所的慘狀,記錄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的真實記錄和極大宣傳,更是激發了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

 

“我想起來了。”周至點頭:“去年的《中國美術》彩色畫報裡,有一幅《還鄉》,當時我還以為是現代畫家畫的,因為裡邊西方解剖、透視、塊面等寫實技法非常濃厚,屬於比傳統海派還要海派的作品。”

 

“後來發現是個老畫家於四五年創作的,當時還想著,這畫家挺‘先鋒’來著,竟然就忘了名字,就是蔣兆和蔣先生,原來還是我們老鄉啊!”

 

雖然是畫冊,《還鄉》這幅畫,當時也給了周至很大的震撼。

 

畫家將西方透視技巧帶入國畫,極大地豐富了國畫人物的表現力。而且不僅刻畫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對祖孫倆淒涼內心的細膩挖掘,烘染出悲愴無助的氛圍,宣洩著作者同情和悲憤的情緒,以強大藝術感染力,將周至這樣的觀者,一下子就拉進了那個積貧積弱,人民悲慘流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