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八百三十四章 千條線一根針

 
“江叔叔不是農機公司的嗎?怎麼連良種也在負責?”張路問道。

 
“鄉鎮上都是這樣,有個說法叫做‘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老楊頭說道:“比如白米鄉供銷社,本來是柴米油鹽,副食百貨,結果農機、農具、化肥、種子,都不大分得了家的。”

 
“江老師跑農村修機器的時候,聽到江安有這樣的樹,就知道要報告給上頭,這就是見識。”老楊頭笑道:“就跟肘子在我們鄉下收碗一樣,他就曉得哪些是什麼朝代的,這就是多讀書帶來的好處。”

 
方文玉就搖頭:“可惜他這些本事都是看閒書看出來的,學校的書裡也不教。”

 
大家都是笑。

 
自打眾人到來楊和就開始忙活,挑著一百斤的擔子就出門了。

 
方文玉還想去幫忙卻被周至拉住:“咱們就別去添亂了,滑到田裡人摔了是小事兒,浪費了糧食才是大事兒。”

 
“今年果子甜,也有天干的原因。”大嫂說道:“幸好鄉里建了提灌站,咱們今年還是好收成。”

 
“那是,從此不受望龍鄉的氣!”

 
每次說起這個老楊頭就要把隔壁望龍鄉拉出來踩兩腳,五幾年大修水利的時候,幾個鄉的人在望龍修了個大水庫,結果那水在遇到乾旱的時候望龍鄉先緊著自己用,這官司前些年都打到了華玉良那裡,幾個鄉長在書記會議室差點幹仗也成了大新聞。

 
再後來工商局的扶貧助農項目就算開了個好頭,給白米鄉修了個堤壩把河攔了起來,又修了提灌站。

 
天干不是沒水,只是不下雨,河裡有水卻又到不了地裡。

 
提灌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於是華玉良將先進經驗在縣裡幾個效益好的局也進行了推廣,要他們每年負責一個鄉鎮的幫扶,重點就是搞小水利,如今至少白塔壩這邊幾個鄉都已經做到了旱澇保收。

 
但是這一點沒有減輕周邊鄉民對望龍鄉的怨念,現在幾個鄉的鄉長再不用對望龍鄉低三下四,那還能給他們好臉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