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五十一章 沈周

“你覺得哪些地方偶有心摩手追呢?”袁所長可不想這麼簡單放周至過關。

“倪瓚的畫作喜歡近景畫石坡近岸,三五樹木;遠景一兩平坡遠山;中間空白的是水面,毫無波瀾。一眼望去,段落簡潔分明,疏密有致,將“留白”之妙運用得妙到毫巔,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境’。我稱之為‘一河兩岸’大法,就如同站在我們老家的石盤角看近處的怪石和河對岸的山村和白塔一般。”

“身周的這幅畫,從畫面看乃是西山秋景,構圖模彷倪瓚‘一河兩岸式’平遠構圖,景緻簡略,境界開闊。右部近景處繪土坡岸角雜樹,中景為湖心群島,島上殿宇佛塔矗立,遠景為逶迤迷濛群山,水面清寂,不著水紋。”

“山體坡度平緩,類於董巨‘饅頭山’體勢。山石用澹墨勾勒輪廓,這些都是五代畫家的特點。”

“然而近處土坡岸角多用側鋒折帶皴法,看似有些倪瓚‘批麻折帶’的特點,然而下筆沉厚短促,濃墨隨意點苔。筆法墨韻近似黃公望,卻是先點後皴。”

“如果我沒料錯的話,但應該是沉周自己的一個創舉和特色。”

“全圖坡岸、山體輪廓線條整飭,筆墨洗練質樸,澹墨勾、皴與濃墨點苔相間,畫面墨色層次豐富。以沉雄簡勁的手法,寫南方山水蘊秀之致,頗有一點郢人斫堊,舉重若輕的風範。”


“我對沉周的作品不是太熟悉,但是這幅畫雖屬臨彷作品,卻對倪瓚風格並不是亦步亦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臨彷中加入了個人的理解,我猜,這應該是他的又一個風格——粗沉之說的出處。”

辜振鐸和蔣主任都同時鼓起掌來,袁所長感到很好奇:“肘子你似乎對倪瓚很熟悉啊!一般人可說不出來這麼多道道。”

“我對倪瓚也不太熟悉,不過他是繼承的荊浩的畫風,我對荊浩比較熟悉,加上知道倪瓚愛用的批麻折帶皴法,這幅畫上的近景中多用此法,當時沉周畫作裡邊少量著意模彷倪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