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邑蜀窯

    “那篇文章還認為,大邑瓷窯沒發現遺址,這也不符合事實。”

    “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文物考古專家楊嘯谷先生,就在《華西文物》創刊號上講到‘大邑窯’:最近在大邑東關場土中掘出窯王像,上刻有款曰‘大唐天寶三載六月四日唐安郡晉原縣德信裡永昌窯敬造窯王像’,共二十七字。有原來的白釉掛在上面,始知大邑的瓷窯,唐時有名永昌窯者,在今崇州東關場。”

    “此外還記述:又於崇州懷遠鎮土中掘出乳白色而帶印花的中盤殘片,於灌縣蒲村土中掘出粉白色的素陶殘片。”

    “這些都是重要信息,我們知道,唐代大邑置縣之初名晉原,大邑縣城名晉原鎮,便是因此而來。”

    “而大唐天寶三載是安史之亂前一年,尚屬盛唐時期,大邑窯就有了用白釉裝飾的窯王像,而窯王像是古代燒瓷從業者供奉的神像,可見大邑先民燒窯造瓷者信仰窯王由來已久。”

    “嘯谷先生還對當時出土的白瓷碎片加工工藝做過描述:白釉內加牛骨灰便呈乳白色,白胎骨掛上最白的土,便叫它是‘化妝土’。如果再加上白釉,愈顯得白到了不得。”

    

    “八十年代以來,大邑縣城附近發掘的隋唐窯址比比皆是。大邑古瓷窯已在晉原鎮發現多處。八三年一月,大邑縣城大南街發現不少瓷器和瓷片,並拾到一個非常精緻的荷口碟。”

    “經專家考證,此處遺址為唐宋時期的瓷器遺蹟,和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瓷器及精美的白瓷殘片。這種白瓷殘片瓷胎細白堅硬,其薄如紙,釉色瑩潤,旋削極工,酷似杜甫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