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七十九章 創作背景

    四表舅指著貼子上歐陽修留下的“復觀”二字:“那歐陽修跋文的創作年代基本就可以確定了——這是歐陽修完全離開政治舞臺的時候,翻閱到亡友的書帖,而留下的文字。”

    說完又指向石延年的字跡:“和這個一起,應該是分別創作於歐陽修政治人生的兩個關鍵節點。”

    “這又是如何推斷出來的?”

    “從歐陽修和石延年的生平,加上這幅字的書風。”

    “歐陽修第一次回京是在景右元年,召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

    “之後於景右三年也就是1036年,因參與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貶為夷陵縣令。”

    “到康定元年也就是1040年,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奉命知諫院。”

    “至慶曆三年也就是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誥。參與慶曆新政,之後又遭失敗。”

    “石曼卿的這道書法,當是大成之作,因此必定是中年之後的作品。”周至補充道,又從書架上搬下《宋史》:“宋仁宗康定二年也就是1041年,石延年卒於汴京,只活了四十七歲。”

    “對呀。”四表舅說道:“因此歐陽修與石延年的交情,應該是景右元年之後才開始深厚起來的,而當時歐陽修才入京師,不可能因為文名就得到仁宗的賞賜。”

    “不過第二次入京就不同了,第一次是參與編修,第二次是主編,還知了諫院要職,這是宋代皇帝安放未來宰執的位置,這一次得到澄心堂紙的賞賜,那就是合情合理了。”

    “所以石曼卿幫歐陽修題詩,就只可能發生在1040,1041這兩年。”

    “而就在這兩年,發生了一場大事兒。”

    “元昊入寇!好水川大敗!”這是周至歷史小說的遠背景之一,他當然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