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兩百七十五章 讀書

    周至是在蠻州舊貨市場的老書攤上發現的這部書,一套十卷,五毛一本,五塊錢搞定這麼一套寶貝。

    這是非常精美的影印本,可以說是除原本以外最與之接近的資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流落到了舊書攤上,讓周至撿了個漏。

    除了內容以外,趙與旹治學的方法和思路也給了周至很大的啟發,甚至隱隱產生了一種知己之感。

    因為趙與旹在書中對“親家”、“小妻”等用於來源的考證,和周至在《夾川方言疏注》裡“耶樂”、“平仄”、“經事”等語的考證方式,幾乎就如出一轍。

    因此周至讀這套筆記讀起來非常有感覺。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古代文人士大夫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皓首窮經手無縛雞之力,其實這是個大誤會。

    大多數的頂級讀書人,除了十三經外,涉獵異常廣泛。

    經史子集其實只是綱領,比如科舉,哪怕你把十三經倒背如流,也最多走得到舉人一級。

    要想成績更好,就需要錦上添花,內容來自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農工商事,甚至騎馬射獵,軍務衙務,無所不會,無所不精。

    很多人對“八股取士”都表示反感,但是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反感“八股取士”的那些人,他們自身的水平到底如何?

    他們反對“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到底是真心認為這麼做對於人才選拔不利呢?還是認為降低錄取標準和範圍,對自己的進取有利呢?

    這個問題宋代蘇軾就曾經看得非常清楚,並且預見到了再過數千年,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也終究是逃不開的路數。

    然後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刷題專家”。

    蘇軾說那不是人家考生的問題,這時候國家的問題。

    如果國家要選拔有創造力,有真水平的人,那就別廢詩賦。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樣東西,是科舉場上,沒法背,沒法抄的東西,它們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考生真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