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一百八十六章 爾雅

    “釋訓”,則專門解釋描寫事物情貌的疊音詞或聯綿詞。

    《爾雅》中很多解釋,充滿了國學冷知識,比如——“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這三種玉器都是環形,如何區分其名稱呢?原來是看內直徑,也就是“好”;與內外半徑之差,也就是“肉”的寬窄比例來作為區別。

    如果“肉”在“好”的一倍以上,那樣的玉器稱為璧。

    如果“好”在“肉”的一倍以上,那樣的玉器稱為瑗。

    如果兩者剛好相等,那樣的玉器稱為環。

    類似的東西,周至看得津津有味。…

    作為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爾雅》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

    實際上它並非《經書》,也不是某一部經書的附庸,它只是一本獨立的詞典,只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但它是人們讀經、通經的重要工具書,號稱“解經的鑰匙”,因此在歷史上備受推崇。

    但人們藉助這部詞典,可以讀懂古籍,可以進行古代詞彙研究;通過學習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蟲魚之名,增長各種知識,瞭解古代社會。

    因此在漢代,《爾雅》就被視為儒家經典;唐文宗開成年間刻開成石經時,列入《經部》;到宋代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只一件事情就足以說明其影響力,那就是由它首創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自《爾雅》之後,幾乎成了中國全部辭書、類書如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文字學、方言學乃至醫藥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的體例格式。

    儘管作為語文詞典來說,它的註釋過於籠統,許多條目僅僅是同義詞表,實在是過於粗糙,但是遠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時代,那也得是世界詞書編纂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

    又因為上述原因,它所涉及的許多語言知識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後代又出現了許多註釋、考證它的著作。

    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晉代郭璞的《爾雅注》。

    到了北宋則有邢昺《爾雅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