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塵客 作品

第606章 彩陶和竹編

    給陶器上釉的工藝並不複雜,甚至說十分簡單。

    只需要將易於燒融的金屬礦物或者固定的釉料研磨成粉,然後加水調製成料漿,塗刷在陶器表面二次入窯燒製,最後得到的就是具有一層釉質的陶器。

    後世常見的陶器種類很多,但遠古存留下去的都是沒有上釉的原始土陶,或者說塗抹過一些礦物顏料,但主要是用於裝飾,並沒有形成類似於釉質的防護層。

    直到漢朝時期,中國才開始慢慢出現上釉工藝,最初是直接用鐵質等金屬礦粉,燒出來的釉是黑色的,帶有鐵質感,稱之為黑釉,後經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不斷摸索改進,終於發展出來各種五花八門的極具時代特色的彩釉工藝。

    到了清朝,在滿清人的原始審美觀影響下,彩釉更是發展到讓人眼花繚亂顏色腫脹的地步,滿瓶滿罐都是用各種鮮豔複雜顏色堆積而成,讓人有一種暴發戶的感覺。

    實際上在陶器和瓷器發展史上,最初釉和彩是不分的,到後來才慢慢分成兩種,然後在瓷器製作的過程中,又就分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不同的彩釉工藝。

    針對眼下原始人的欣賞水平和消費能力,徐晨肯定不會搞太複雜,而且實現玻璃質純釉層如今的工藝也很難,因此他只會採用最簡單的方法。

    那就是將現在已有的各種顏色的金屬礦物經過研磨之後,直接塗刷在陶器表面,然後入窯和燒製陶器一樣進行燒製,讓金屬礦物半融化之後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層新的保護層。

    為了美觀,也同樣可以進行兩種上釉工藝,先在製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描畫一些顏色,燒好之後,再用上一層含二氧化硅比較多的黏土或者高嶺土等釉料二次燒製,這樣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則是反過來,先上釉,再上色。

    從工藝角度來說,釉下彩更加簡單方便。

    不過就算是這些簡單的技術,巴族的一群窯工也不可能馬上就能製作出來,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

    而徐晨也沒這麼多時間消耗在上面。

    因此徐晨指導巴族窯工試驗製作的第一批釉料就是鐵釉。

    巴族這些年收集了大量的各種金屬礦石,其中各種鐵礦石不少,磁鐵礦、赤鐵礦、硫鐵礦等等,選擇一些赤鐵礦用石臼杵成最細的粉末,然後加水調製成泥漿一樣的釉料,用刷子在燒好的陶器內外薄薄的塗上一層,放置晾乾之後,就變成了一個紅通通的陶碗,不過入窯燒製之後,鐵在高溫下慢慢脫氧還原,就會呈現出黑色。

    雖然只打算簡單做實驗,但一窯也要燒製大小數百件陶器,因此徐晨也並沒有僅僅只試驗鐵釉,而是弄了不少各種顏色的礦石,做出來不同顏色的料漿,如同畫畫一樣塗在一些陶器泥坯上,因此幾天時間,窯廠裡面便多了各種顏色大大小小的陶器,看起來五彩繽紛異常惹眼。

    對於上釉,徐晨其實自己也並不清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但畢竟他的知識積累不一樣,就算一次兩次做不成功,但他相信只要一群窯工按照他的方法不斷去試驗和改進,最終能夠將這個技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