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奶爸 作品

第二百二十章 做生不如做熟

    這就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資本主義萌芽,而那些一旦進入龐大的貿易產業鏈之中的普通百姓,若是不出意外,絕大部分人子子孫孫都將在作坊內勞作一生,直到幹不動為止,亦或者,如今年這般,大旱之後大澇,糧價飛漲,所得的工錢不足以養活一家人,在絕望中慢慢凋零。

    和寧波的商行多有合作,趙亨義對寧波一地的情況掌握的較為全面,後世人的眼光,總能看出點不一樣的情況。

    來三亞灣做工的人,越來越好招募了,甚至因為此前積累的好口碑,讓和趙亨義合作的寧波本地商行在招募人手的時候,可以挑挑揀揀,提高了工匠甚至是民夫的質量。

    可這一切的背後,都在無聲的表明著一種聲音,寧波附近的糧價又漲了。

    猛然一看,這像是一個黑色笑話,世人印象中的魚米之鄉,竟然會因為缺糧,而導致糧價瘋狂上漲。

    可實際上,大燕國到了眼下,寧波附近真正用來種糧食的田地已經不多了。

    甚至,每年都要從外地調糧進入寧波府,從而緩解糧食帶來的壓力。

    田地都被種上了經濟作物,種糧食才能賺多少?

    至於糧價飛漲,對於豪門大戶而言,也不過是感慨一聲,今年又讓那幫賣糧食的撈著了!

    可對於升斗小民而言,尤其是那些在作坊內做工的產業工人而言,卻是生死攸關。

    這些最早的,主動或被動成為市民階層的百姓,許多人過著今日做工,今日便有工錢買米的日子。

    一旦米價糧價上漲,原本足以應付生活的工錢便不夠用了,等待他們的,可能是一輩子償還不完的債務,也可能是就此餓死街邊的悲劇。

    這些慘劇,那些世家大族或者壕商們,是看不見的,也有可能看見了卻習以為常,畢竟,類似的事情每隔幾年就會上演一次,或天災,或人為的,總之就像是一場無休止的輪迴一般,類似的劇情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的上演。

    三亞灣消耗的糧食,則是和大糧商簽訂了長期協議,從更遠處調運而來,即便每日消耗巨大,可依然不用發愁。

    更何況,隨著流民的不斷遷入,墾荒的田地不斷增加,三亞灣得天獨厚的氣候加持之下,可以讓新開墾出的田地隨時都能種下合適的糧食,無非是新田地產量頭兩年會低一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