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695章連橫中範睢出使


  從客觀上來講,在趙軍已經出現了重騎兵的情況下,秦國組建自己的重騎兵也是勢在必行之事了。

  只是,在如今的生產條件之下,想要組建重騎兵,不是說不行,而是太耗費財力、物力,甚至有些得不償失了。

  要知道,渾身重達數百斤的鐵甲,在如今的時代,可不是說說而已。

  僅僅一名重騎兵所耗費的鐵甲,便足以武裝數十人了,還是全甲的那種。

  若是要重騎兵形成戰鬥力,至少也要三千之數。而僅僅是這三千鐵甲的用鐵量,粗略一算,這幾乎可武裝是五六萬大軍了。

  可是,戰場之上,三千重騎兵,就一定能勝過五六萬配置齊全的大軍嗎?

  若是平原之上,或許可能,但哪怕是稍有坡度,或是稍有山林,三千重騎便無法發揮其作用。

  而且隨著對重騎兵的深入瞭解,越來越多的剋制兵種和武器甚至是戰法也會隨之被髮掘。就比如最有名岳家軍的鉤鐮槍,又或者在重騎兵行進的路線中故意挖坑,令其馬失前蹄。

  可以說,有著太多廉價的辦法,可以剋制住這一昂貴的兵種。

  更別說,鐵器還不是重騎兵所耗費的全部。

  為了穿下這重達數百斤的東西,重騎兵所選之馬,所用之卒,都需要重新挑選,甚至是特別孕育。

  光是這人員的挑選,跟秦軍銳士的挑選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戰馬的孕育,更是需要時間、耐心甚至是運氣。

  即便這一切都準備好了,後續的消耗也是一筆天文數字,戰馬和戰士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精糧,尤其是在訓練之後,這幾乎都是可以預見的。同時,其所配備的輔兵,也會消耗大量的糧食。

  而這些戰兵,因為要長期的訓練,實際上是無法參與到農忙工作中的。這無疑對國力也是一種消耗。

  因此,即便是在趙國,趙括也只敢悄悄訓練三千卒。

  就這還是在新政實施,屯田有效、上黨的軍工廠運轉正常之後,才敢下的手。

  可以說,這重騎兵就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了,那自然是斬將殺敵、開疆拓土、無所不能,可若用得不好,這就是一件禍國殃民的吞金獸。

  不用想,若是秦國不知輕重地隨意擴建重騎兵,這幾乎就是在為自己掘墳挖墓。

  當然,趙括之所以敢於把重騎兵暴露出來,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呢,是韓之戰關係到攻守易型,已經到了不得不暴露一張底牌的地步;

  另一方面,重騎兵的核心關鍵,還牢牢地掌握在趙括的手中。

  是的,什麼重甲、什麼戰馬,都只是一個幌子而已,其核心最重要的部件,卻是全副武裝之下,腳上最不起眼的兩根繩子而已。

  沒錯,就是馬鐙!確切地說,應該是雙邊馬鐙(之後文中若無特別說明,所有馬鐙一般指雙邊馬鐙)

  沒有馬鐙的支撐,戰馬之上的騎兵需要花費大量的氣力、精力去控制住自己的姿態,這也是騎兵難於訓練、且性價比不高的原因。

  而在重騎兵身上,沒有馬鐙,那幾乎就是災難性的存在。

  因為沒有馬鐙的借力,不能將騎兵和戰馬結合在一起,一旦在狂奔中撞到對手,騎士也就無法通過馬鐙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