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640章誰說文科乃無用


  當然,這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確是正確的。

  兩個國力相同或是相近的國家,一個國家只能發揮出百分之五六十,最多也只能爆發出百分之七八十的戰力,而另一個國家卻能長期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戰力輸出,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但問題是,要是其中另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另一個國家的兩倍呢?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國家即便只能持續著百分之五十的戰力,也依舊勝過另一個國家百分之九十的輸出。

  而一旦,這個國家稍稍爆發,就是另一個國家難以企及的高度。

  顯然,趙括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趙括所刻畫的制度,趙國如今實行的規則,雖然遠達不到什麼資本主義,但卻也是經歷過千年封建王朝洗禮過後的制度,可以說是封建主義的一個高峰(當然,相較於清朝的封建主義的極端還是有點距離的)。

  這樣的制度在如今的社會,無疑是更加先進,也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

  無疑,秦國的耕戰體系,的確能夠將所有的秦人都捆綁上征伐的戰車,但同樣,這樣的體系也極大地束縛住了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往往會是一個國家國力的具象體現。

  只是,生產力的推動,又往往需要一個個無意識,甚至是反意識的發明創造。

  就如電燈的發明,明明蠟燭已經足夠的明亮,而鎢絲的探索卻需要千百次的試錯,因此,這樣的發明、發現,在以效率著稱的秦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從青銅到鐵器,這已經是秦國這套制度的極限了。

  再發展,就需要更為先進的制度了,比如趙國如今施行的制度。

  可以說,趙括和他如今的趙國,相對於秦國,完全是站在了另一個更高的維度。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

  同樣的,就算是趙括告訴秦國,他的趙國如今施行的是更加先進的國策,包括秦王和國相範睢在內的秦國統治階級也註定不會相信。

  甚至,就連秦國的百姓也不會相信,趙國的百姓會比他們過得更好。

  或許,只有將秦國的版圖徹底納入趙國的那一刻,秦國的百姓才會知道,他們曾經的生活是多麼的水深火熱。

  或許只有當趙國的軍隊踏入咸陽都城的那一刻,秦王才會知道,世上沒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而不斷更新發展的制度。

  石器時代誕生的部落制度,青銅器時代誕生的奴隸制度,以及鐵器時代誕生的秦國的“耕戰”制度(半奴隸半封建制度)皆是如此。

  如今,隨著冶鐵業的大力發展,諸國的國力也大幅上漲,秦國的耕戰制度對於其他小國而言或許還有一定的優勢,但趙國卻已然走到了秦國的前面。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時代限制了秦王和範睢這些人精們的眼界,而有限的眼界終究迫使著他們對秦趙兩國的未來產生了誤判。

  而這樣的誤判,也終究導致了秦國國策的偏失。

  千年的閱歷,終究還是讓趙括有了絕對的優勢。

  文科從來不是一無是處,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穿越之中。

  一首“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引得多少青年才俊“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句句“吃人”的“吶喊”,在多少個午夜敲醒了多少“彷徨”的中華兒郎;

  如果說,文學還只是為社會的發展搖旗吶喊而已,那麼政治學、經濟學甚至歷史學,包括歷史上的法家、儒家、縱橫家等等,卻都是在尋找救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