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349章 鋒矢雁行雙陣碰

 首先便是顛簸的問題。


 為了保持平衡,不僅雙腿需要夾緊馬腹,身體也要緊挨著馬身,因此戰馬奔騰過程中的起伏几乎全都傳遞到了騎兵的身上,顛簸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在這麼劇烈的顛簸之中,想要拉弓射箭,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說在平地之上進行射箭,固定靶的難度是一,移動靶的難度是三,那麼在戰馬之上,尤其是在奔騰的戰馬之上,靜止的物體也變成了移動的了,若是對象也在移動中,在加上戰馬在空間三維中的波動,其射準的難度豈止是十。


 騎兵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射箭姿態,始終保持獵物在自己的彈道之上,還要在顛簸中找到那轉瞬即逝的平衡點,隨之將手中弓箭射出。


 如此苛刻的條件,即便是平地之上的神射手,到了戰馬之上,其實力恐怕也發揮不出其十分之一。當然,這樣的問題若是大規模的騎兵隊列,倒也問題不大,畢竟只要數量足夠,自可以用區域覆蓋的形勢彌補掉準頭不足的問題。


 可如今的戰場之上,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一再的分兵,每路的兵力不過百五十人而已,根本無法進行覆蓋性射擊,這就很考驗每個騎兵的騎射技巧了。


 而若是有馬鐙加持,騎兵雙腳則可以放入馬鐙之中,不需要緊箍著戰馬,同時若是需要射箭之時,甚至可以稍稍抬起屁股,是自己和戰馬有一個小的分離。


 雖然戰馬的顛簸依舊會通過馬鐙傳導到身體,但因為馬鞍和馬鐙的雙重削弱,對人的影響已經要小上很多了。再加上騎兵雙腳的控制,很容易(相較於沒有馬鐙)將自己的上身定在某個點,射出的箭也就跟準了。


 若說沒有馬鐙的戰馬上射箭的難度是十,那麼裝上馬鐙之後,其難度將大幅縮減到五。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勤能補拙,通過不斷的訓練也能找到些感覺,從而縮小與配有馬鐙之間的距離,但下個問題就真的只能望之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