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125章 上將隕而趙軍瘋

    接著壁壘攻防、戰後追擊,不疾不徐,愣是讓秦軍付出了近十萬大軍的代價,這才全軍渡過丹水;

    而在攻下壁壘後,趙括卻並沒有如想象中那般驕狂,更沒有輕敵冒進,反而如同一名沙場宿將一般,保持著高度的冷靜與絕對的謹慎。

    北面,派兵打通與北方百里石長城的聯繫,使得秦軍不得不耗費大量精銳兵力在北面進行阻擊;

    南面,修築無數堡壘,步步推進,步步為營,根本不給自己的秦軍抄後路的機會;

    就連那西岸的壁壘,居然也安排五萬大軍進行修復和駐守,好好的一個圍殲戰,前期卻被迫打成了攻防戰。

    北面平原一戰,趙括不僅展現出極其強大的戰略素養,利用地利人和,盡一切可能為自家大軍提高勝算,更是展現出對於戰術的把握,將自家的新銳戰將贏摎打得丟盔棄甲。

    而在最後的最後,面對突入其來的弩車,幾乎是必敗的局面中,趙括依舊不服輸地想著辦法,無畏無懼地衝向弩車,試圖力挽狂瀾。

    縱是兵家孫武復生,也不過如此吧。(正躺在地上的趙括表示:都是巧合啊親!都是導演安排的,請不要戴高帽好伐。)

    儘管對於趙括將軍,秦軍的將領們也算是心存敬意的,但這並不足以令秦軍主動後撤。

    秦軍從來,對,是從來都不是什麼仁義之師。

    第三次河西大戰(秦獻公時期),便是趁著魏國陷於中原泥潭(與韓趙兩國澮之戰)不能自拔之際,“趁人之危”發起的進攻的;

    第四次河西大戰(商鞅變法後),又是趁著魏國桂陵大敗之機,狠狠地給魏國的後院燒了一把火;

    第五次河西之戰,還是趁著魏國兵敗馬陵,主力全軍覆沒之時,出兵徹底奪下的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