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011章 上黨故情難自艾

    說著,廉頗將軍一臉的悔恨。

    若是他能早日抵達泌水,將秦軍封堵在泌水之外,那麼趙國便在戰略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動——不僅是泌水的地利優勢,更重要的是上黨將成為趙國的內郡,如此一來上黨之中土地不至於荒蕪,光是上黨一郡所能提供的糧秣便足以讓趙國大軍與秦軍周旋。

    可惜,縱虎歸林,後患無窮。

    泌水一旦失去,上黨再無可能成為趙國內郡,而隨著秦趙兩國的不斷交鋒,上黨民眾死的死,逃的逃,便是想要支持趙國也不可得。

    可以說,趙國前期的行動遲緩,是導致長平戰役長久地相持不下的重要原因。

    當然,之所以行動遲緩,除了廉頗將軍所總結的兩點之外,趙國決策層的猶豫不決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趙王在面對上黨的投誠,雖有吃掉上黨的貪心,卻沒有面對秦軍刀鋒的決心,沒有意識到上黨之地對於保衛邯鄲的重要性,也沒有看清秦國吞併上黨乃是為滅趙做好準備的戰略企圖。甚至妄圖通過談判來解決“你死我活”的鬥爭。

    “見小利而亡義,做大事而惜身”的舉動,也充分地暴露了趙國高層戰略眼光的缺乏。

    反觀秦國,雖然明知趙國已經插手,但從兵力集結道大軍開拔,再到之後一系列的戰鬥,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氣呵成”,不帶絲毫猶豫的。

    顯然,秦國高層與趙國高層的眼界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一個是看著眼前的肥肉流口水的暴發戶,一個是深謀遠慮的戰略家,兩相一碰,高下立判。

    好在,趙國朝廷的高層雖然不怎麼樣,但戰將卻是一個比一個給力。

    即便在戰略上已經大輸潰敗,廉頗硬是憑藉著個人的軍事才能,將秦軍強大的攻勢給抵住了。對於這樣“偉大”的將領,趙括還是保留著應有的敬意的。

    “勝敗兵家事,廉老將軍且不必如此。”趙括寬慰道:“後續戰事如何,還請將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