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58,華貴

“自由的比利時人民萬歲!”





艾格隆的這一聲高呼,沒有和剛才一樣激起眾人的熱烈反響,反倒是讓空氣都瞬間凝固了,一時間滿座皆驚。





人們四顧茫然,都有些不知所措,他們不明白陛下為什麼突然在即興演講當中突然提到了比利時人。





不過,眼下比利時確實不太平。





整個低地(包括尼德蘭和比利時)都曾經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武裝鬥爭之後,信奉新教的荷蘭從哈布斯堡帝國當中獨立了出來,成立了聯省共和國,而依舊信仰天主教的南部比利時地區則繼續歸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





雖然政治上歸屬於哈布斯堡帝國,但是在經濟和文化上,比利時受到法國的滲透很深,當地的貴族和名流富商們大多數通用法語。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第一個響應法國革命的就是比利時人,1790年,比利時一幫革命分子就造了哈布斯堡皇帝的反,宣佈成立“比利時合眾國”,並且得到了法國的聲援。





法國的“革命輸出”自然就引發了各大國的驚恐,第一次反法同盟也隨之急速成型,最終雙方圍繞著比利時兵戎相見,大革命也隨之進入到了最激烈的階段。





後來,隨著法軍的節節勝利,法蘭西共和國打破了反法同盟的干涉,一路佔據了比利時和荷蘭,等到了拿破崙皇帝繼位之後,它們自然也就成為了法蘭西帝國的領土(期間拿破崙一度把荷蘭交給弟弟路易統治,但因為路易不聽話,就把路易廢黜了重新吞併荷蘭)。





然而,自從帝國崩塌之後,荷蘭重新獨立成為一個王國,而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當中,為了削弱法國的勢力,決定把比利時也交給荷蘭王國統治,從那之後,低地出現了短暫的統一。





但比利時人並不喜歡這種“統一”,他們通用的語言和信奉的宗教都和荷蘭不太一樣,而荷蘭為了壓制比利時的離心傾向,在政府高層當中只任命荷蘭人,這更加讓比利時人憤憤不平,覺得自己受盡了北方的壓迫。





所以,自從“統一”之後,比利時一直都暗流湧動,大多數人都希望擺脫荷蘭的統治——至於脫離荷蘭之後,到底是重新加入到法國,還是自己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對他們來說好像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如今,一切彷彿又被複刻了,在法國發生動亂並且改朝換代之後,比利時的局勢也變得越發動盪不安起來,作為靠近邊境線的大城市,里爾市的名流顯貴們自然也能夠感受到那種風雨欲來的緊張感。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艾格隆喊出這個口號的時候,他們本能地感到了驚慌——他們害怕年輕氣盛的羅馬王,真的憑藉一腔熱血和野心,介入到比利時的動亂當中,進而引發不可預測的後果。





經過了長達20年的戰爭,他們都已經厭倦了,只想著在和平年代通過商業積攢自己的財富,他們不想又回到那些動不動就貨幣貶值、金融動盪的時期。





正因為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心有餘悸,他們自然也沒有給艾格隆熱烈的回應。





眼見人們遲遲沒有回應,艾格隆的隨從們開始紛紛鼓掌,而這時候其他人才如夢初醒,紛紛抬起手來鼓掌,“啪啪啪”的掌聲雖然密集,但很明顯有氣無力,和剛才的熱烈情緒已經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了。





艾格隆對人們的這種反應心知肚明,這些官員和實業家們恐懼戰爭,害怕被比利時的事端捲入到一場新的大戰裡面,這是非常正常的想法。





而他刻意在這種公開演講當中表現出對比利時革命運動的支持和同情,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結果。





首先他控制了措辭,沒有進行任何武力威脅,只是出於“法蘭西的利益”對此表示了關切,甚至沒有明確針對任何一個具體的敵人,這就讓他處於一個進退自如的位置上,他同情比利時人沒有任何人可以從道義上反駁他。





其次,他正是想要利用比利時的動亂,儘快推動他和英國的和解,並且把比利時地位問題儘快擺到談判桌上。





為了英法的和解,比利時的獨立是必須實現的,法國也不得不放棄對這裡的領土野心,轉而只能追求經濟擴張,這並不能夠滿足民族主義者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