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不要太亮 作品

第二千九百七十二章 退而求其次

計劃達不成,不能勉強,否則就是浪費精力。作為主將,在戰前就要對局勢有全面的考量,敵軍能變,我變在你前面。

陳到的應對,是在全力猛攻之後,接上全力收縮。否定自己,是及其不容易的,但想要成為一代名將,卻又必須如此。

人力有時而窮,做不到就是

做不到!何需掩飾呢?關羽優秀是吧,應對正確是吧?我承認,但不代表白耳軍,沒有應對之法。

一陣猛攻,將徐州軍逼退之後,白耳軍攻的有多猛,撤得就有多及時。且撤軍之時,陳到是安排有致的,不給敵軍可乘之機。

我是在全力撤退,可你敢不敢全力追擊?答案很明顯,謹慎當頭的關羽,也不敢在陳到全軍撤退之時,銜尾追擊。

在關羽心中,始終有著兩全的想法。敵軍是不是借撤退之狀,引誘徐州軍追擊?其中自有奧妙,千言萬語也難以形容。

寧秋這一戰,最終以陳到的主動撤退而告一段落。關羽以超乎尋常的耐性,提前看破了定邊軍的戰術,令徐州主力得以保留。

客觀的講,陳到的作戰目的,並未達到。但出於對敵軍的忌憚,關羽的跟進,也慢了不止一拍,這一戰,亦是輸攻墨守。

陳到沒有達到引誘關羽徐州軍南下的目的,反觀徐州軍,糾纏白耳軍主力的目的,也未達到,雙方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

名將也好,庸才也罷,思路總是連貫的。關羽的耐性和冷靜,讓他沒有陷入徐州軍的陷阱,卻不可避免的錯過了最

佳追擊時機。

等他整頓人馬,再度前行之時,他面對的不再是陳到,而是臧空。白耳精兵一計不成,再生一計轉而南下,飛雲擔當阻擊之責。

對臧空而言,陳到在此戰之中的所有判斷,都是準確的。面對關羽這般良將,他只是沒有達到,戰前估計的最佳形勢而已。

剩下來的,則要交給飛雲騎,那將是真正的阻擊,沒有花巧可言。

陳到退了,退的乾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但在關羽眼中。徐州軍倘若要隨之壓進,謹慎是必須的,敵軍斷後之師,必定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