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不要太亮 作品

第二千五百七十三章 戰術調整


  二曲的箭樓之側,與騎兵隊形成一個夾角,李榷的西涼鐵騎,若是在全力攻擊之下,加以側擊,是能夠快速通過的。

  “飛熊軍孤軍深入,騎軍定然不足,將軍麾下,為漢中我軍主力所在,限令一日,趕到高縣,確定徐公明主力所在!”

  軍師的軍令,十分清楚,雖未言及軍法,可言辭之中!

  李儒推斷出定邊軍的意圖,心中最為忌憚之處,恰是徐晃的飛熊軍,突襲董卓大軍後路,與蜀中裡應外合,將之擊破。

  這不奇怪,放在任何的謀臣,算度越深,越會有此想法。一旦攻擊函谷功虧一簣,董卓退守漢中,將再無進取之地了。

  換做另一個時空的郭嘉,或者也會如此構思,即使是現在,他也傾向與此。但之前所有大戰的總結,卻讓鬼才稍有改變。

  充分相信麾下大將的臨機決斷,距離太遠,絕不做遙控指揮之事。

  沒有孰對孰錯,而是軍事理念的區別,一切只能由成敗來定。

  未戰,不可盡算其變,尤其是奇襲之法。領軍大將沒有擅專之權,極為危險,徐晃在權衡利弊之後,並未選擇攻擊董卓背後。

  道理很簡單,倘若將劍閣之上的守軍,換做定邊軍任何一支主力,公明都不會有片刻的猶豫,他相信,同袍定能配合默契。

  可蜀中軍不是定邊軍,他們的戰力,鬥志,戰術執行能力,在徐晃而言都是未知。一旦他這麼做了,董卓大軍回頭迎戰……

  飛熊軍沒有補充,兵力不在優勢,萬一被敵軍所破。同時蜀中士卒未能形成策應,有極大的可能,會被敵軍將計就計!

  一旦最壞的戰情出現,飛熊軍的奇襲不僅達不到戰前預期,還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那就是董卓拿下劍閣,進軍蜀中。

  有一點,徐晃可以確定,沒有天險的阻隔,劉璋麾下,是無法與董卓抗衡的。無論兵種、戰力或經驗,前者皆處下風。

  他的決斷,是攪亂漢中,相信主公軍師和典韋將軍,定能與之形成配合。而蜀中大軍,憑藉天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