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三百四十四章 再見天顏

 轉身欲走,李世民還是覺得不甘,回過頭指著程咬金,怒道:“程老匹夫翻倍!”

 宦官領著羅雲生進了太極宮。一路穿過太極殿和天壇,朝內宮走去。

 羅雲生身著官服,神情忐忑,走得很慢。

 到了甘露殿外。

 宦官請羅雲生站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見,然後入殿稟奏去了。

 這次羅雲生足足在殿外等了一個時辰,罰站似的站在殿外,冬天的北風從殿外門廊下呼嘯而過,羅雲生冷得直哆嗦。卻也不敢動彈。昨夜鬧出的事令李世民火氣很大,於是存了懲戒羅雲生的心思。

 一個時辰後,宦官終於走出殿門,笑著請羅雲生入殿覲見。

 羅雲生跨進高高的門檻,頓覺渾身暖和了許多,殿內四角分別燒著四盆炭,中間還立著一個一人多高的大銅爐,裡面的炭火燒得正旺。

 羅雲生進殿後不自禁地撫了撫雙臂,發出舒服的嘆息聲。

 回家後也要打造幾個大銅爐,嗯。

 先問問禮部的規矩,縣侯家的火爐大約是個什麼尺寸才不會逾制,再請工匠打造,前堂擺五個,臥房擺四個,以後冬天就待在家裡死也不出去了……

 仔細端詳著銅爐的造型,忽然聽到殿上傳來一道怒哼,羅雲生這才赫然抬頭,發現李世民坐在殿中首位,目光不善地瞪著他。

 “臣。藍田縣侯羅雲生,拜見陛下。”羅雲生急忙躬身行禮。

 李世民又怒哼一聲,也不說話,二人就這樣互相僵持著。

 殿內很熱。羅雲生一直保持著躬身的姿勢,有點累。

 不知過了多久,羅雲生覺得不能再彎腰了,年輕人的腰是很珍貴的,於是不等李世民說話,自顧自的直起了腰。咧嘴朝李世民報以友好和善的笑容。

 李世民的臉越發黑了,惡狠狠瞪了他一眼,抄起桌上一隻頗為精緻的金制雕花杯,輕輕地啜了一口,接著李世民閉目品位,良久才點點頭。

 羅雲生抽了抽鼻子,他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凝目望去,才發現李世民喝的正是他制的炒茶。

 羅雲生臉上頓時露出不安之色,幾個武將喝了茶睡不著,半夜大殺四方,鬧得長安城雞犬不寧,若皇帝陛下喝

了茶睡不著,還不得毀天滅地啊?

 你怎麼不嗑藥呢?五石散同樣很嗨啊。

 “雲生……”李世民終於打破了沉默。

 “臣在。”

 指了指面前冒著氤氳霧氣的茶,李世民道:“這個‘炒茶’,你是如何想到的?朕之前喝過,也沒那麼大的勁兒啊!而且後來你們家不是不做了嗎?”

 羅雲生愣了一下,沒想到李世民根本沒提昨夜的事,更沒有問他的罪,一開口反而先提到茶葉這上面了。

 “呃,臣是個懶人……”羅雲生開始組織措辭。

 李世民似笑非笑:“嗯,這個不用你說,朕知道,滿朝文武都知道,我大唐裡面要找出一個比你更懶的人,比登天還難。”

 羅雲生:“………”

 真不會聊天啊……

 “呃,因為臣很懶,又素喜飲茶,可是如今大唐的茶道過程實在很繁瑣,臣曾試過幾次,每次水還沒沸,臣已渴得不行了……”

 李世民臉又黑了:“混帳話,飲茶是風雅之事,粗鄙之人才用來解渴。”

 “是,其實臣就是粗鄙之人,品位不出茶中諸般滋味,所以臣在家中琢磨日久,將目前大唐的茶道重新化繁為簡,又將採摘下來的茶葉炒制一番,沸水沖泡後直接飲用即可……”

 李世民沉默片刻,好奇地道:“你為何突然又想到炒茶?”

 羅雲生想了想,道:“茶之一物,是上天賜予天下人的,天下人的東西,不能只讓權貴來用,所謂茶道更不能強行冠以儒家道理,以繁瑣的過程和高雅做作的姿態來阻攔百姓們共享之,茶,是自然之物,天下人皆可品之,權貴的茶是坐在雲端喝的,不沾凡塵,曲高和寡,而臣弄出來的炒茶,是天下人喝的,因為它帶有人間煙火氣,它屬於天下人。”

 李世民眼睛越聽越亮,最後終於點頭緩緩道:“區區炒茶,倒被你說出一番道理來,雲生心思敏銳,尤其心懷天下,殊為不易,朕的那些皇子,還有諸多老臣的子嗣,難見似你這般胸襟者,可見雲生的不同之處……說得沒錯,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斯言善哉,朕與諸臣得天下不過十幾年,無論君臣,對社稷對士子對百姓,都當抱以敬畏之心,知其‘水亦載舟,水亦覆舟’的道理,這大唐的社稷方能千秋萬世,你所制的炒茶,也是這個道理,做人與做事,都須帶有幾分人間煙火氣,讓百姓們覺得帝王與臣子其實離他們並不遠,如此才不至君臣與百姓離心離德……”

 李世民似有所悟,長長一番話不知是對羅雲生說的,還是在自言自語,也不管羅雲生什麼感受,獨自一人喃喃唸叨許久。

 政治人物最喜歡乾的事便是由小見大,任何東西,任何微小的事物,他們都有本事把這個小東西聯想到治國平天下,並且無限放大,提升到國家和政治的高度。

 李世民現在乾的就是這件事。

 其實羅雲生的想法很簡單,百姓喜歡人間煙火氣,所以製出炒茶想必應該很接地氣,如此而已,結果沒想到李世民居然扯到孟子,社稷,心懷天下,水亦載舟,水亦覆舟……

 羅雲生心好累,不知該接什麼話,感覺自己已不太會聊天了……

 羅雲生無話可說,但李世民顯然還有一肚子話。

 “二十餘年前,前隋君昏臣庸,朝廷勞民傷財,為滿足昏君巡視天下之私慾而大興土木,建行宮,修運河,造龍船,為一己之慾而疲天下,徵調民夫而致十室九空,民不聊生而致英雄揭竿而起,朕那時潛居晉陽,逼父皇順大勢而舉義旗,幸得八方英雄來投,盛極時麾下謀士如雨,猛將如雲,終教日月換了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