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九十章身在江淮,牽扯朝堂


  張士遜被彈劾乃是意料之中的事,趙禎同樣也做出了一個年輕帝王的正確選擇,罷相。

  現在的大宋官家親政百廢待興,無論是趙禎本人還是朝中的臣子們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而一個碌碌無為毫無建樹的宰相根本無法勝任這一重要職位。

  範諷的彈劾恰到好處,當然也有張士遜自己做死的緣故,他在朝中幾乎沒有助力,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他,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協助官家權利過度的“守門人”,甚至連身為副相的李迪都這麼認為。

  於是趙禎下旨,張士遜罷為左僕射判河南府,樞密使楊崇勳罷為河南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

  一時間朝堂之上頗為熱鬧,人人都為這“無功相公”的離開而感到歡欣鼓舞,但卻忘了,無功並非有過,說到底這種罷相那是朝堂上政治博弈,甚至是迫害產生。

  而張士遜被罷相後,相位空缺,許多人都在揣測誰會被官家任命為新的宰相。

  為此趙禎也在權衡利弊,現在最熱門的人選有三位,一個是出外澶州的老臣呂夷簡,另一位則是同樣德高望重的王曾,還有便是身為參知政事的李迪,至於另一位參知政事薛奎,趙禎是絕不會考慮。

  此人輔佐宰相倒是恰到好處,可若是讓他做相公,恐太過剛直以至朝廷不寧。

  最好的人選趙禎在心中已經有了計較,李迪資歷不足,而相比王曾,老成持重的呂夷簡更能勝任宰執的位置,他提出的八條規勸其實也是他心中的八條改革,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大宋的朝堂都有極大的好處,不可謂不針砭時弊。

  最終趙禎下旨,呂夷簡復相,並且連再次拜相的地點都定在了資政殿,如此一來可謂是一錘定音,終結了大宋宰相之位懸而未決的尷尬。

  許多人都覺得呂夷簡的復相也意味著王曾的失敗,但趙禎很快又下旨,任王曾為樞密使,填補了楊崇勳的缺職。

  只能說趙禎已經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對平衡之道運用的爐火純青。

  不過呂夷簡還在回朝的路上,此時的中書由李迪權且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他便果斷的在改革江淮廂軍的中旨上用印,給予了葉安改革江淮廂軍之權,為此收到消息的呂夷簡非常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