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十一章宮中的叛徒


  孫中才的死確實讓葉安與陳琳措手不及,對於皇城司來說李和用身上的線索算是全部斷掉了,而接下來只能依靠皇城司從宮中尋找突破口。

  隨著劉娥下葬時間的越來越近,朝中各種各樣的聲音都開始出現,有人說應該將劉娥再時的政令全部廢除再以官家名義重新制定的,有人則是認為應該堅持劉娥時的政策。

  還有一些人在為劉娥的諡號爭論不休,葉安則是認為她已經成功了,有爭論便是好事,說明有人理解她的所作所為,也有人反對她的所作所為,而這一切最終的決定權卻在趙禎的手中。

  當然,葉安是支持保留一部分劉娥時政策的,畢竟其中有許多是為了國朝穩定著想,更多則是為了今後的改革打下基礎。

  在不知不覺中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雖然是在微乎其微的細節上,但這些細節越多,量變引起質變的可能便越大。

  看看大宋的朝堂上,反對劉娥政策的都是什麼人?

  不是那些曾經被她打壓的有識之士,恰恰相反而是那些守舊,頑固的朝臣們!

  這些人最不希望大宋的未來發生什麼變化,還是保留眼下的狀況,朝堂之上文臣說的算,而官家採納文臣的諫言奏疏,以此進行治國。

  至於武將的權利當然是要極力壓制的,文臣不光要在朝堂上輔助君王治國,更是要逐漸在戰場上守衛邊疆。

  如此一來必定會讓原本就地位降低武臣心生不滿,而每當這個時候,文臣們便會將葉安給舉出來,以他的“輝煌戰績”作為表率,以證明文臣領兵也是一樣。

  每當這個時候,葉安都覺得自己成了冤大頭,文武之爭向來激烈,但有皇帝的拉偏架武臣總是沒有辦法反戈一擊。

  時間長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文臣一家獨大的局面,文臣不光要壓制武臣,更要壓制外戚和宗室,有他們在各方勢力都無法在大宋掀起波瀾。

  而文臣同樣又受限於儒家大義的影響,根本沒有造反的條件和契機,就算是對一個王朝失望透頂,文臣也會選擇掛冠而去,退隱山林,從未聽說過有文臣高舉大旗起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