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二百二十三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王淵講了大學的開篇之言,並且直接對趙禎和李端懿講述了至高信念。

  這是沒錯的,儒家思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在給人樹立信條,不斷的用大義,用它的廣博來沖刷和提高人的境界。

  葉安站在火盆邊上,此時的他第一次認真的傾聽王淵的講學,傾聽儒家的道義,且被深深震撼。

  可以說開篇第一句便是站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高度在看待“大學”之道。

  古人八歲入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

  十五歲後可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就是相對‘小學’而來的“大學”。

  這種能把學習上升到推動世人進步且天人合一境界的,也只有上古先賢的“大道”了。

  葉安不得不承認,後世的應試教育並不能做到指導人生的作用,十五六歲的孩子正是進入了青春期與叛逆期,但同樣也是學習的黃金年齡。

  而在這個時段裡,應試教育是以最大的強度在向孩子們灌輸多元化的知識,而儒學則是在樹立目標,授以大義。

  葉安覺得倆個時代都沒錯,只是古人在向孩子輸出更重要的東西,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平靜下來的葉安感受到了臉上和手上的刺痛,這是身體在提醒他受到的傷害,同時也在修復著他的傷口。

  平心靜氣的喝了幾口茶水,向對面的小內侍陳彤笑了笑,揮手阻止了他打算向王淵通報的舉動,而是繼續認真聆聽王淵的講學。

  作為大儒,王淵幾乎能把《大學》庖丁解牛一般的“大卸八塊”,並且運用自己的語言和經歷講述出來。

  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好,雖然不是最高效的,但卻是最深入和透徹的。

  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與後世人相差無幾,葉安覺得他的教學水平遠超後世制度化的教育工作者,但效率卻也要遠低於他們。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便是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