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落皇朝 作品

第697章 藥典(上)

 第697章藥典(上)

 聽到史老要為藥工發聲,李勝利這邊也沉吟了一下。

 雖說大部分中醫嘴上說的都是醫藥不分家,醫學家也是藥學家,但在實踐過程之中,這種說法也只是針對少數人而言的。

 這類少數人,就跟山上村的中醫學徒一樣,首先就要有一個完整的傳承。

 自學不是不成,但太難。

 隨手抓起一套醫書、一套本草,醫理藥性之間還不搭噶。

 中醫四經倒是搭嘎,可從中醫四經入門,沒點天賦、沒有名師,也只能想想而已。

 說到炮製,就要說到流派,說到流派就要說到傳承,真貫通了一門傳承,才知道醫書之中所載藥材,真是此藥非彼藥。

 門派之分,除了醫理、病理之分外,再有就是方劑、藥性上的留一手了。

 學的是一個藥,用的也是一個藥,但在炮製過程之中,卻要分分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的,這跟劑量一樣,也算是中醫傳承的不傳之秘。

 結果就是,兩副藥下肚,不僅不見療效,反而病症加重了。

 後世中醫從書中所得的藥性,跟實際的藥性,許多都是根本不同的。

 能遇上個好藥工,那成名成家也就簡單了。

 這也是李勝利跟史老、成老,能對釐清醫理藥性,達成一致的根本原因。

 找來同行一看,原來是所用鱉甲是餐廚垃圾,沒有經過正經的炮製就做了藥材。

 不見成效,多半就是藥不對症了。

 這故事,不管是訛傳也好,事實也罷,既體現了藥材不經炮製的危害,也體現了正經中醫藥的療效。

 中醫的門派之分,非是地域所需,至於醫理病理不同,裡面摻雜更多的還是江湖手段。

 話口趕到了藥學之上,李勝利也就多說了幾句。

 按照發展跟節奏,只怕以後的中醫師,很難離得開好的藥工。

 因為藥材不經炮製,差點被害命的也不止病家。

 因為二者都是救命之學,走到精深處,殊途同歸也是道理。

 “史老,我也正有此意。

 患者是個醫家,醫不自醫,遍找了同行立方開藥,很簡單的病症,青蒿鱉甲湯三副痊癒的小病。

 醫不識藥,立方開藥的根基就是虛浮的……”

 雖說不能要求每個中醫師都是藥學家,但頭部的中醫師必須是藥學家,沒了這個底蘊,中醫就談不上傳承了。

 醫家也是一樣,李勝利聽過一則逸聞。

 遇不上好藥工,立方開藥全憑書本上的理論,一旦藥材不對,那就是空有一身中醫理論的庸醫嘍。

 以後的傳承之中,只怕這辨藥一節,也只會停留在書本之上。

 都將醫藥分離,這麼走下去,中醫的大傳承可是要變形的。

 這也就是青蒿鱉甲湯,要是麻杏石甘湯缺了石膏,那可真是要命的。

 藥材的炮製,涉及到了藥性。

 炮製的一地一法,許多時候並不是因地制宜,而是保密所需,沒這些秘技,中醫的飯碗可就不好端了。

 按照所學理論,治一個壞一個,能找出藥的毛病,那就算是成了。

 我們的傳承之法,如今也沒辦法貫徹辨藥一節。

 許多時候,你在意,藥就是對的,你不在意的時候,藥才是錯的。

 醫者不能成名成家,書本典籍上的知識就用不完,沒必要再去專注於辨藥。

 理論無非是說法不同而已,真正將中醫醫理代入西醫理論之中,共同之處還是有很多的。

 對中醫而言,真正的殺招是醫藥分離。

 頭部有藥學家,中間有精熟藥性的藥工或是藥師,那中醫師的路,就好走多了。

 但是,真正的跟師學徒,還是不能免除辨藥這一關的。

 提藥工為藥師,將藥學單獨拿出來,應該是可以簡化傳承的。

 許多人,學醫一生,可能辨藥就在藥櫃前的一畝三分地。

 醫藥分離,也是將來中醫學生的無奈之處,畢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醫家、大醫家的。

 覆碗即愈,也不是說笑的,真正對症的藥劑下肚,兩三副必然會見效。

 這麼玩,真是醫家來了也沒招兒。

 科學對中醫的絕殺手段,不是以西醫的理論去釐定中醫。

 稍微接觸一下辨藥,對一般中醫師而言也就夠用了。

 中醫醫家即為中醫的藥學家,沒了對藥性的掌控,加之藥材種植上的變化。

 最終的結果,簡單在家火烤醋炙了一下鱉甲,喝了兩劑的藥渣,混在一起之後,再煎服一下,病症立消。

 但這樣的毛病也真是不怎麼好找的,因為不懂,所以不好找原因。

 更有甚者,藥學知識只從書本之中得來,最終也能混成名醫專家,這就是中醫的淪喪之處了。

 這也跟柳爺所說學徒出師,宜嚴不宜松的道理相合。

 “勝利,有這想法你不早說,最近兩年山上這邊可是汰選了近千孩子下去了。

 他們中的許多人,若是改行學藥,還是有其前程可言的。”

 史老的問題換來了李勝利的無奈注視,對此,史老也只能訕訕一笑了事。

 不說補給的事,山上這邊汰選的學徒,多半都是態度不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