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邊塞的烽燧

 出了秦故關,途經張北後,隊伍繼續西行。 

 張北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城,往來貿易極其繁榮。 

 這裡已經是一片遼闊景色。 

 雖已是春日,但景色蕭瑟,寂寥一片。 

 一段延綿於草原之上的人造城牆延綿不絕。 

 二十里起一烽燧,由此延綿西去。 

 這裡是大秦的邊界,是東胡、上谷、代郡、匈奴四處的交錯之地。 

 守卒聽聞陛下親自前來十分激動。 

 守燧的燧長哆哆嗦嗦很久才言語出聲。 

 “秦軍老卒,恭迎陛下!” 

 聲音近乎是吼叫出來的,已經帶著嘶啞的腔調。 

 “無需多禮,為秦守邊,你們已經很辛苦了。” 

 “陛……下,不辛苦……” 

 得益於水泥的推行,這裡的烽燧已經不再是用土石堆砌。 

 水泥的可塑性也讓這裡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 

 “這是中空的!裡面設了樓梯和幾處平臺,可直達上層。 

 一應物資可以直接由繩索吊起。” 

 “配了煤爐,不錯不錯……” 

 烽燧就相當於一座小城,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 

 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 

 臺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 

 其中有燧長一人。戍卒平日必須有一人專事守望,有一人做飯,其餘的人作修建、記錄、收集柴草等工作。 

 烽燧示意圖 

 秦吏制優化後,加了休沐日。 

 烽燧守卒也有了輪休的時間。 

 邊境新卒,長則五年,短則三載,便可輪換。 

 若立功勳,便可調回。 

 “這爐子起了大作用,當年新立烽燧時,寒風凜冽,多少士卒都有凍傷。 

 這些年加了煤爐,也能睡個安穩覺了。” 

 老卒談起烽燧的變化,話語流暢了許多。 

 “陛下,有胡人在外張望,已被哨騎捕到!” 

 有守衛在外遇到一騎胡馬,懷疑是匈奴探子,便出手捕了。 

 “應是老德爾!那是個附近的東胡牧羊人,不是匈奴人!” 

 老卒聽了燕良的稟告,立即激動了起來。 

 “帶過來吧。” 

 一個身穿羊裘的老人被帶進了烽燧的小院子中。 

 “我……東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