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龍宇恆 作品

第三十章 平亂之謀

徐庶聽完緩緩點頭,何進召董卓、丁原入雒陽,的確是造成董卓亂政的根源。




“其實董卓入雒陽的時候,所帶兵馬並不多。如果此時袁紹能夠挺身而出,動用手中的西園兵來剷除董卓,可以立刻扭轉乾坤,甚至接替何進掌管天下大權,迅速穩定局面。”




“只可惜袁紹也是猶豫不決,直到董卓擊敗丁原,吞併幷州兵馬,都沒有采取行動。等到董卓壯大,提出廢立之時,他已無力迴天,只能倉皇逃出雒陽,錯失好局。”




“即使如此,其實也並非沒有撥亂反正的機會。我父持天子檄文,在陳留舉兵,號召天下群雄一起舉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




“若是袁紹擔任盟主之後,率領群雄,全力猛攻,董卓又怎抵擋得住?只可惜袁紹此時只想一家獨大,擺架子逞威風。在董卓火燒雒陽之後,卻不肯出兵追擊,就此偃旗息鼓,解散同盟。”




“這也直接導致各路諸侯開始擁兵自重,為爭奪地盤開始互相征伐,導致群雄割據局面的形成。”




“先生您說,這袁紹是不是造成亂世的第二個罪魁禍首?”曹彰講述完自己的見解,向徐庶詢問道。




徐庶聽完了曹彰的分析,內心中對他已經十分佩服。




他能從細微處入手,先找到造成亂世的諸多誘因,又通過何進、袁紹的數次決策失誤,得出亂世根源的結論。




這份眼界和對時局的分析能力,遠遠超過了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等人。




徐庶聽完,點頭回應:“公子見解精闢,眼光獨到,洞察全局,令在下佩服。按公子所言,何進、袁紹的確是罪責難逃!”




曹彰發出了一聲無奈的嘆息:“其實即使造成這樣的局面,也還有一次平息的機會,只可惜這個機會又被王允生生錯過,這就是我把他也歸結為亂世罪魁的原因。”




“願聞公子高見。”徐庶十分恭敬地說道。




曹彰繼續說道:“當時王允用連環計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係,誘使呂布成功誅殺董卓之後,已經重新將朝政把握在手中。”




“若是他此時登高一呼,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諸侯氣候未成,羽翼未豐,完全可以將局面穩定,逐漸將大權收歸朝廷。”




“但王允剛愎自用,倒行逆施,先是囚禁名仕蔡邕喪失民心;隨後又不肯放過董卓餘部,這才有了李傕、郭汜殺入長安,劫掠陛下和百官,使得朝廷被二人把控,天下再度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