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霸天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七章 紅傘驗屍(第一更)

歸墳。

此地距離汴京城南十三里,正是京師百姓的墓葬區域。

當然,是要有一定家資的百姓。

根據傳統觀念,古人都是崇尚死後土葬的,這倒也沒錯,但實際生活中,火葬在很多時期也是盛行的,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中。

原因很簡單,土葬需要的地方大,成本高,百姓承擔不起。

比如宋朝時就稱火葬為“爇葬”,根據記載,“河東人眾而地狹,民家有喪事,雖至親,悉燔爇,取骨燼寄僧舍中,以至積久,習以為俗”,北方如此,南方也這樣,“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於野”……

而北宋最盛行火葬的地方,還是京城汴京,原因很簡單,寸土寸金的地方,即便城外也沒有多少墓地區供人下葬,大多數百姓人家喪事不得不選擇火葬。

最後趙匡胤都看不下去了,特意下旨意,“京城外及諸處,近日多有焚燒屍柩者,宜令今後止絕,若是遠路歸葬,及僧侶、蕃人之類,聽許焚燒。”

屁用沒有。

土葬極高的費用,讓人望而卻步,依舊是有錢人土葬,沒錢的火葬,然後收集骨灰留以紀念,最慘的水葬,就是找一條河流,將屍體往水裡一拋……

所以之前狄進讓狄湘靈查的一件事,就是三年前滅門案的那些屍身,最後是如何處理的。

狄湘靈查明後,告訴他葬在了這片歸墳之中,並且棺木大致完好,並沒有被盜過。

這其實是一種安撫。

當年案子沒破,兇手沒抓到,孫洪***了,但他的妻妾有家人,二十多名僕婢更有家人,這些人有的懾於官府威嚴,沒敢出面,有的則時刻等在府衙外要結果。

當時權知開封府的呂夷簡就下命,將死者屍體送入歸墳,體面安葬,確實安撫了不少遇害者的親屬。

官府衙門給出態度,親屬借坡下驢,但並不代表事情就此遺忘,完全可以想象,當三年後要掘土開棺的消息傳出,這群人有多麼激憤。

“不能開棺!不能開棺!”

“家父至今不得全屍,你們如今還要攪擾他的亡魂,今日誰敢開棺,就從俺的屍體上踏過去!”

“嗚哇哇哇!”

那邊廂哭號一片,另一側則是一群士子聚集。

“呵!待會就看這位大才子如何開棺了!”

為首的張宗順指指點點,那幸災樂禍的模樣,就差擺一張小案,上面放些時令瓜果,小吃點心,邊吃邊品鑑這齣好戲了。

王堯臣、韓琦和文彥博也都來了,卻沒有與之站在一塊。

一來解試榜發佈後,考上的和沒考上的就自覺地分成了兩夥人,二者張宗順等人的行徑,也著實讓他們感到不齒。

王堯臣道:“此事震驚京師,如今街頭巷尾都在傳,張三郎他們不該如此為之,狄仕林被逼出面,這開棺驗屍,終究不妥……”

他這段時間一直在苦讀溫習,就為了省試與對方一較高下,結果聽到書童說明此事,頗為震驚,又有些擔憂,才趕來此地。

文彥博語調上揚:“我倒不覺得狄仕林完全是被逼出面的,解元要備考省試,真要埋頭在家,太后也不能讓他如何,這是敢為人所不敢為的氣節!既有此等勇氣,更不懼閒言碎語!”

韓琦微微搖頭:“話雖如此,若是開棺後毫無收穫,還是會麻煩重重啊,看他到底要如何應對……咦?”

正說著,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圍在外面的人群紛紛退避,讓開一條路來,而很快哭號震天的親屬也不叫了,怔怔地看著一隊人接近。

不是開封府衙的官員,來者是大相國寺的僧人。

為首的老僧慈眉善目,手持法器,賣相極佳:“阿彌陀佛,老衲慈恩,前來為亡者祈福超度!”

親屬面面相覷,之前放聲囔囔,如果開棺要從自己屍體上踏過去的年輕人也爬了起來,上前詢問:“不知諸位大師前來,是受何人所託?”

老僧雙手合十:“老衲受狄解元所託!”

那人一滯,張了張嘴,最後也不好說什麼,只能道:“多謝大師!”

僧人隊伍裡面,曾在大相國寺的集市上推銷的年輕僧人智悟儼然在列,算了算這場法事能從中抽取的佣錢,美滋滋地揚了揚嘴角。

果然是自己慧眼識珠,湊上去打交道的居然是今科國子監解元,更妙的是,這位看起來還是有大生意的,居然能有這般見效快收益高的活計。

要知道,前唐僧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做法事,但凡士族高門的子弟去世,都要找高僧上門作法,有時候一超度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各地寺院單靠這些,都能賺得盆滿缽滿,更別提還有寄託佛寺,為子孫祈福的錢財了。

可到了宋朝,士族大戶對於佛教的崇信不如前唐高門,京師百姓更是逼得都要火葬,更不可能有錢請高僧來作法,這類超度反倒少了許多,頂多把骨灰寄託在佛寺祈福,佛教只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轉為放貸錢和搞萬姓交易。

現在大生意來了。

眼見一位位僧人來到墳前,擺弄法器,誦經唸咒,進行超度儀式,家屬也不敢在這個時候鬧了,紛紛朝後退開。

山坡上,張宗順笑容消失,哼了一聲:“這狄仕林竟然如此狡詐,利用僧人超度來安撫家屬……不過無妨,等他開棺驗屍後,沒了結果,那些人還是會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