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琿丶 作品

第90章 指點迷津

朱變閉上雙目,又緩緩睜開,厲聲道,“上陽公乃是本尊的恩師,上陽郡乃是上陽公的畢生心血,當初本尊保舉你父親出任上陽太守,那是念你有些良知。如今遊氏不以百姓為念,便是陷本尊於不義之地……”

“我們遊氏豈敢……”遊鯢面露苦色,“罪人何嘗不想履行上陽公遺志……”

“履行上陽公遺志?”朱變甩袂一指,“上陽百姓要有什麼閃失,你們整個遊氏死不足惜!而且,你們遊氏休想一死了之!”

聞聲,遊鯢的身子一搐,但緊接著,竟昂起頭顱,一字一頓,“若百姓無虞,在下願受凌遲!”

他雄赳赳地說完這句話,雙目卻又茫然,“大護宰大人,修築旦河不是小工程啊……非遊氏能力之內。何況霈雨將至,工期緊湊,沒有外力相助,光憑我們遊氏一門,萬萬不可能完成……”

此言倒是千真萬確。

堂內十幾名厄侍列陣左右,各個昂首屹立紋絲不動,這時卻有一名厄侍動彈一下身子,紫色臉譜中的雙目微微一低,似有話要說,隨之走出班部,朝著朱變拜道,“大護宰,屬下乃上陽郡桃花縣爛草鄉人氏,家住旦河東畔,對於旦河十分了解……屬下以為,大人應問清……”

見朱變眼瞼一動,那名厄侍登時收口。

十多年前,漢王雲集漢州兵府一半兵侍,以半年時間才將旦河工程完成。一個遊氏,所有家臣加在一起,不過二十幾個巨持,力士亦不過幾百之眾,確實能力有限。

朱變處事沉穩,雷打不動。

方才那個厄侍,察覺大護宰有失往日行風,以為攸關上陽,乃軫懷恩師,以致雷嗔電怒,亂了分寸,這才站出來稍作提醒。

對於這件事,朱變的心裡比誰都清楚:遊氏無力修築旦河大堤不假,但大可以上奏此事,如今隱瞞不報,光憑這一點,足以看出遊氏包藏禍心。

上陽郡乃東方弘的封土,能得良治,固然使人欣慰,倘若遊氏不盡人事,只識魚肉百姓,那麼無異於芒刺在背,須儘快地將刺拔去。

原以為遊氏二公子是根柱子,可以為民撐起一方福地,如今看來,這人也被打磨成了一根刺,既然是刺,再無留著的必要。

遊氏這些年,材優幹濟,面面俱到,深受漢王器重。拔光背刺,須有死罪加身,倘拿旦河一事興師,縱有漢王包庇,卻能先斬而後奏,即便王有怒,而罪不容咎,是為天降死期,報應使然。

但是,惟今之計,修築旦河才是頭等大事,還須儘快加固旦河。此際除掉遊氏,精力不夠。況且,厄司八百巨持,全都各安使命,眼下所能調派的人手,甚至比不上游氏滿門。

修河一事,還須遊氏鼎力。

朱變沉吟良久,聳了聳肩。

其實,遊氏之做法,換句話說,也為漢王考慮:漢王此時,為了謀劃未來大計,正為軍政日昃旰食,只盼有人分擔案牘之勞,加之州庫空虛,倘知天災來襲,指不定愁成什麼樣子。

旦河之危,不告而解,是為能臣之表率。

遊哉確實是個能臣,然而災變面前,無為而治,便是無能!

……

退下公堂,朱變站在內庭中的花園中,面朝花圃,對著一群密密麻麻的鳥雀出神。遊鯢身上的手銬腳鐐已被卸下,此時站在他的背後低著頭,亦是很久沒有說話。他們年紀相仿,彼此都有才幹,交集不多,往年也有一點朋友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