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琿丶 作品

第30章 哀宗皇帝

以上是《開元手札》第一頁。關於這些史料的文字記載不是很多,都因戰亂而缺失。不過古老相傳,老少皆知,不算是鮮為人知的秘史,所以沒必要細看。

岑紹略過第一頁,直接翻到下一頁。

覽之第二頁的記載,文字換成隸書,註明羲國延續大祚一千六百三十年,共歷七十九位帝王。

雖然羲國的歷史悠久,卻無遠史記載,文中所載的,也全是近史,文中只提到“哀宗”與“成祖”兩位皇帝。

哀宗皇帝乃是成祖皇帝的父親。

關於哀宗皇帝的記載,書中用去許多修飾的文辭,但是再怎麼隱晦,看完總結下來,充滿了痛斥以及極貶。文中記載的大概內容,無不是說他貪圖享樂、窮奢極欲,以及任用外戚,導致朝綱動盪,後被岐國趁虛而入,葬送黎州!

——緊接著,羲國因人心不齊,難以收復,只好採取懷柔政策暫緩局勢。也正如此,那些滋生已久的亂賊看出朝廷的軟弱,就此蓄勢。短短几月之間,羲國各州各郡全部陷入到水深火熱的叛亂當中。

岑紹讀過不少書文,其中不乏殘本珍藏,關於哀宗的這些記載,這本手札裡確實記載的較為完整,但是大致的內容與之前的認知並無出入,亦無需多看。

再翻下去,便是一道“罪己詔”的自省檄文,乃哀宗皇帝痛定思痛恍然自省的悔書。

“悔時晚矣!”

讀完那篇“罪己詔”,岑紹不由地深思。

——自古興潰交替,明則交興,昏則交潰。羲國七十九位皇帝中,大多都是明並日月的振興之主,上行下效千百年,即便逢兇也能化吉。但是,皇位傳到哀宗皇帝這一代時,因昏聵至極,乃致國家內憂外患,且不提外戚干政、逆賊橫行,單看岐國巨患,已然攻下黎州,殺進雷池之內,或不期就要踏破羲國江山,如此局面之下,豈是後悔可以挽救的?

往下再看,幾行文字又刨開歷史的真相!——原來哀宗皇帝並不是廣為流傳的病逝,而是以三尺白綾自縊而亡!

“為君者,怎能一死了之?”岑紹為之鄙夷,但看文中對於自縊的總結亦是“懦弱”二字。看來手札的作者亦是同感,——因懼怕親手毀滅羲國進而精神崩潰所致。

“難怪成祖皇帝選用‘哀宗’二字作為前帝的廟號!”岑紹覺得“哀宗”二字具有貶義,作為兒子,選用此等廟號,有失孝道。實際上這件事,也是誘發成祖皇帝飽受後人詬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