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84 作品

天降大任 175魔幻三十二絃




尤其是殿堂正中佈置一座六角亭,因此亭有畫龍點睛之妙,遂被書教主稱作觀川亭,所以現在的大樂房,除了牆壁門窗,再也看不見屋頂的痕跡。



木子因不知不覺來到大樂房,這大樂房有一奇特之物,便是文天教的魔幻三十二絃,乃是在一暗香清雅的古玄木上,調製成琴瑟共體合二為一的樂器,這琴瑟渾成的器樂,來歷已無人知曉,只知道歷任教主、必須得能演奏此間一器。



蓋此弦粗硬有力,堪比剛猛的鐵胎弓絲,尋常人的手指,根本捻不出音。即便勇武之人使勁撥弄,發出的大多也是渾濁低沉的啞音,難以分解出清晰連續的音調,更不必提富含靈韻美感的樂曲了。



據說這魔幻三十二絃,只有第一任教主神奇般地演繹過,可是現在的文天教眾人、誰也沒見過聽過,是以演奏三十二絃成了傳說。



月光下木子因老遠就見,亭中擺放一架古瑟,忘記了方才的猶豫擔憂,心想正合吾玩耍之意,出了姑射山一直沒機會練手,將仙師的神曲用大瑟放浪一下,說不定另有心得收穫。



子因大喜之下三步兩搖趕到,待坐在樂器之前,他一下愣住了:這是什麼瑟?



子因沒見過這般型制樂器,如何演奏心裡沒譜,再低頭細看不對!絲絃居然分黑白二色,七根白線平躺在嶽山和龍齦之間,中間空蕩蕩的明顯是琴的架構,另外有二十來根烏黑的粗線、是一弦一柱架空,有瑟的味道。



問題是二十幾根瑟弦,被七根琴絃隔開成上下兩組,分明是琴易奏瑟難彈,這一怪器正是文天教的魔幻三十二絃。



可是木子因猶自不信,怎麼可能半邊是琴半邊是瑟,還以為自己酒喝多了,眼光矇昧景物飄移所致,遂晃晃腦袋,可眼前似乎什麼也沒變。確實是九根弦在上、十六根在下,中間七根乳白色弦絲尤為醒目,偶爾還有些微亮的光澤,在皎潔的月光下,黑白分明一目瞭然。



再觀樂器的長度,似乎比姑射山的石琴、還要大一小截,只是姑射琴的弦要比之細的多,子因當然知道,在形制相近甚至相同的前提下,絲絃的粗細反應音調的高低,而在同等指力彈奏下,細弦的琴音可以傳的更遠。



“這……這從哪裡下手,難道一人也能……琴瑟共奏?奇哉怪也。”



子因呵呵一笑,搖頭晃腦自言自語:



“越是稀奇古怪的東西,木某越是要試一試……”



於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提袖衣十指未落手腕先抬,指尖微捻絃音已如金石迸發,隱約聽見瑟腔中也傳來低沉的聲音,手指一揮分瑟而彈,半琴半瑟音調怪異斷續不成章法,子因索性左手在琴右手在瑟,十指上下左右虛擬滑轉不息。



這一來乘雲氣功因勢而動,隨手臂的擺動和胸腔的意氣反覆不止,竟將腹中飲下的大量酒氣撩動化解,在內息壓迫擾動下,部分酒氣融合不透,一時收納不住急速上漲,壓迫喉頭口腔自然張開,衝湧而出的真氣裹挾著酒氣,一下掃過絲絃,餘音振盪似佩玉鳴鸞。



子因因此醉意大解,繼而若有所悟,靈機一動,頭頸上下、左右回擺,隨內息吞吐有度,唇齒收縮舒放、真氣旋轉開合,再配合琴瑟弦上的兩隻手,曲調油然漸入佳境。



木子因彈得正是在姑射山、剛剛學會的《冰絲雪蕊》曲,酒氣漸漸噴發至盡,神智開始恢復常態,樂曲也愈發清細純絕,手法愈加嫻熟,內息在乘雲氣功主導之下,如江河之水猛烈渾厚滔滔不絕。



只見他搖頭晃腦、口中激流罡氣噴射,在絲絃之上衝撞彈開,化為一簇簇迷茫的煙霧,雙手十指按拈滑跳不定。悅耳之音似清泉似落葉、似鳥鳴似風泣,明而不亮、細而不膩,想來就是姑射神人,也未必聽過這般、琴瑟合奏的《冰絲雪蕊》。